羅文輝
“8月底在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陸家嘴第一法庭進行了首次證據交換后,就沒再接到法庭方面的開庭通知!眹鴥绕斩桦娮咏灰资鬃诮桓罴m紛案的被告及其代理律師本周二先后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證實。
這一案情并不復雜,標的也僅區區數千元,7月底已受理卻在近半年時間內讓法官難以決斷的案件,與做多方不認同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CCBOT”)6月到期普洱茶合約遠低于現貨市場的成交價而引發的交割違約有關。
作為被告方代理律師的上海市尚偉律師事務所主任黃綺,同樣苦惱于此類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監管法規的缺失。在向研究大宗商品市場的有關專家請教仍未獲明確結論后,身為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的她向本報記者介紹,她正準備在下月中旬上海市“兩會”上提交有關規范大宗商品中遠期電子市場發展的提案,或許能促進首個地方性大宗商品中遠期市場監管法規的出臺。
剪不斷理還亂
兩周前在濟南召開的“2010年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論壇”上,主辦方發布了首份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研究報告》。
上述報告將目前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交易模式區分為現貨預約購銷交易模式、電子盤交易模式和倉單交易模式三種,其中的電子盤模式即統稱的中遠期電子交易。該報告顯示,采取電子盤交易模式的市場約占52%,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且自2006年以來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呈現出不斷加速、迅猛發展的態勢,2008年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突破5萬億元,2010年交易額預計達8萬億~10萬億元。
另有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有11家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成立,2007年有12家成立,2008年成立數量達16家,2009年成立數量則近50家。截至去年底,已發展成為擁有200家市場、100多個上市品種的新興行業。
還有業內人士透露,從工商注冊資料來看,全國各類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已近800家。受“郭遠峰事件”影響,這一行業發展勢頭于2008年下半年一度受阻后,2009年出現強勁反彈,2010年上半年則受《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范工作指導意見》影響再陷低潮,近期又有萌動之勢。不過 ,其中大部分市場開張過后因經營管理等問題一直處于不活躍甚至停業狀態。
其實,即使是去年底國家工商總局要求“全國禁止新設立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并要求此類市場的工商營業執照中明確其進行中遠期電子交易的經營范圍后,各地商務主管部門也難以摸清轄區內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
而2008年“郭遠峰事件”后大宗商品中遠期市場出現的惡性事件,最著名的仍屬去年底今年初山東日照龍鼎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發生的空頭主力坐莊大蒜失利引發擠兌保證金事件。
在國內最早開設大蒜電子盤交易也是上述龍鼎電子盤強力對手的山東壽光蔬菜電子交易市場,則受累于7月份空頭“鏟車當道”強迫多頭交割事件而自國慶后暫停交易。事實上,正是大宗商品中遠期市場的“蒜(算)你狠”拉開了今年各主要商品價格飛漲的序幕。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則愛用“無法無天”來形容此類無法可依、該管的無人管而且剪不斷理還亂的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
生存危機前的“創新”
近期主張大宗商品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回歸現貨,且對如何規范此類市場提出了“三率一統”(較高的保證金比率、較高的持倉量占比及較高的現貨交割比率和統一結算)建議的胡俞越,鑒于日前發布的“國十六條”有加強農產品期貨、電子市場監管的內容,而在半個月前的一次研討會上并不樂觀地預測:隨著政策壓力的加大,中遠期電子市場有可能關幾家!
事實上,今年六七月份,商務部、公安部、工商總局、國務院法制辦、銀監會、證監會等部委相關人員組建的聯合督察組深入全國各地中遠期電子市場督察整頓規范落實情況后,業內一直流傳國務院將于年底出臺包括制定行業準入門檻在內的中遠期市場管理辦法,且證監會也正在從嚴修訂《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中有關“變相期貨”的界定。
而在四季度物價調控成為緊迫任務后,如同上述山東壽光蔬菜電子交易市場的大多數中遠期電子市場,已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生存危機的迫近。
一些大宗商品電子市場則早已悄悄開始了交易模式的創新,如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正全面推廣的各品種現貨連續交易,CCBOT在普洱茶交割風波后推出的靜寧蘋果“主持人交易”,及本月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的LNG、LPG現貨競買交易。這些模式仍屬保證金交易范疇,且大都不排斥轉手后對沖交易,但已較貼近傳統的現貨交易。
北京金網安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松則將上述介于中遠期市場與傳統有形市場、即期現貨電子市場之間的新業態稱為“新型現貨電子市場”,且他還提出了加強公信力的“市場通模式”。
李紅松的“市場通模式”,除“市場間合作”,還包括“集中(公共)第三方結算”,而后者可實現跨市場交易、交割、結算,并為監管部門提供了規范化管理工具,也可用于完備地方要素市場體系。據其介紹,集中式第三方結算也正是北京市政府擬訂中的“十二五”規劃打造要素市場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且一些保稅區也正在積極推動這一第三方統一結算體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