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沙工廠的大豆全部由美國、阿根廷和巴西進口,盡管加工只需要4個小時,但實際的訂單銷售要滯后一個月。據介紹,南沙工廠于2006年9月投產,年加工大豆150萬噸。而植之元另外一個位于廣州新塘的老廠,早于1996年投產,設計產能60萬噸。據透露,單是一期工程投入就高達7億元,二期保守要在4億元以上(已進入評估和報建)。南沙工廠的產成品包括四級豆油、豆粕以及濃縮磷脂。據稱,三期工程將向下游產品延伸,計劃每天生產1000-2000噸精煉油。
植之元南沙工廠干凈、整潔,沒有什么粉塵。映入眼簾的是縱橫的水泥路,油罐、廠房、空地錯落有致,撲鼻的是濃濃的大豆油香。走進樓上的控制室,桌上放著兩臺生產流程控制電腦。“工廠有200多名員工,但由于生產過程基本是自動化,所以你們很少看到生產線工人。”
一行人來到豆粕倉庫。只見豆粕被自動打包后,由工人裝車;豆油一方面由軟管直接裝船,一方面裝上油罐車,另一方面還有3只每個能儲存5000噸豆油的廠區油罐。在碼頭時還見到一艘靠港油船,黑黑的軟管正向船倉輸油。
手指著停在廠區的十幾輛等待裝運豆粕的卡車,張總說起一個有趣的細節:一些精明的下游廠商,一定要等到豆粕冷卻以后再裝車,以防“熱脹冷縮”造成損失。
上市運作已有一年
下午1點,一行人趕赴位于廣州CBD珠江新城華夏路8號的植之元總部繼續調研。
“這位是實際控制人賴總。”廣州冷機董秘對走進會議室的研究員們介紹。研究員們紛紛走上前去,交換名片。但見賴寧昌的名片上寫著東凌集團聯席董事長、總裁的頭銜。參與交流的另外一位是植之元總經理候勛田。被人稱為“國寶”的候,是植之元的核心人物,他的一套期貨期權套保手法,是植之元風險經營管理的核心。
賴寧昌半個小時講話期間,始終面帶微笑。他甚至稱呼在座的研究員為“金融家”。看得出來,賴寧昌在這個下午躊躇滿志。賴的東凌集團,屢屢躋身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除了任職東凌集團聯席董事長外,賴還兼任核心業務植之元的董事長。
“東凌是民營企業,有糧食加工、制造和地產3個產業。糧食加工是主業,我們1997年進入這個行業。中國大豆的生產加工最初在北方,由于南方氣候適宜、養殖業基礎發達,一些人于是從北方運送大豆來南方加工,但最終發現物流成本高。1999年開始,我們逐步在廣東建立生產基地,新塘工廠當時是廣東的第一個大豆加工廠,在長江以南規模最大。國家1997年放開大豆進口,從零到3000萬噸,作為大豆故鄉的中國一舉融入全球競爭市場,成為最大的進口國之一。從自產自銷到與國際接軌,歷經2001年、2004年大豆風波,我們僥幸生存了下來,關鍵在于一幫由侯總帶領的團隊。” 賴總把話頭轉到他所驕傲的團隊。
“與國際巨頭相比,我們欠缺的是資本結構。團隊要有歸屬感,需要社會認同,只有上市后才有條件讓人才的公允價值得以發揮。”賴再次舉了一個東凌人才優勢的例子:某獨董是國家發改委參與政府“1號文件”制定的專家。
賴的這番話,從記者與一名與會的知情券商研究員處得到證實。“植之元的上市運作已有一年,這里面有兩個關鍵原因,一是公司想讓股票市場對核心團隊的激勵買單,另一個是不讓鼎輝這些覬覦很久的PE低價拿到股份,上市后可以有個更高的溢價。”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