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仁坪
今年4月,正在求職的一位大學畢業生收到北京某電子商務公司的面試通知。但在互聯網上查閱資料時,這位畢業生發現,這家公司從事的現貨倉單業務在網絡上有不少“負面的”說法。
于是,這位面臨職業選擇的畢業生在商務部網站的公眾留言板上問:現在現貨市場歸誰管理和監督,有什么明文規定嗎?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一個求職者的困惑,更是諸多已經步入這個行業的人面臨的困惑。在華夏商品現貨交易所(下稱“華夏交易所”)“出事”之后,提供現貨倉單交易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到底由何部門監管、依何法規監管、如何監管,更成為令業內人士焦慮的問題。
“沒‘人’管、沒‘法’管”。這是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監管現狀的評價。而目前這類市場共有70家左右。
“郭遠峰案正好發生在商務部有關管理辦法即將出臺又沒有出臺的時候。”胡俞越說。
沒“人”管
華夏交易所原總裁郭遠峰,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國內現貨倉單交易的始作俑者,他創辦的第一家現貨倉單交易所在1997年開業。
“我國的市場體系不健全不完善,包括現貨市場、遠期市場和期貨市場都不發達。就是因為期貨市場相對不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大宗商品的中遠期市場也填補了這個空白。”胡俞越說,但問題出在這類市場沒有具體的監管部門,不知道歸誰管。
據報道,1998年2月13日,原國內貿易部發布了內貿市字(1998)第14號《關于加強現貨倉單交易市場管理的通知》。
依此來看,當時國內貿易部是現貨倉單市場的管理部門。但是,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國內貿易部被撤銷。
有報道稱,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現貨市場屬于商業部市場建設司管轄。隨著國家部委數次改革,市場建設司先后并入國內貿易部、經貿委、發改委,最終進入商務部。
“由于部委的調整,(對大宗商品市場的管理)沒有較好的連續性。”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華仁海認為,管理不很細化,不很明確,到底誰來監管,都有疑問。
郭遠峰“下落不明”事件震驚現貨倉單市場。在事發之前,曾有人在商務部網站公眾留言板里反映問題。今年6月19日的一則留言稱:“華夏交易所自2008年1月至今以各種理由不允許客戶出金,使客戶的資金安全受到重大威脅。請問:商務部是否應該出面協調此事?客戶的資金安全如何得到保障?”
商務部市場建設司6月26日對這一留言的回復稱:“根據您提供的現有材料,華夏商品現貨交易所有限公司不允許客戶將個人投資從該公司劃出屬于合同糾紛問題,請向該司注冊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反映,或按照司法程序解決。”
郭遠峰事發后,《第一財經日報》曾致函商務部,在回函中,商務部新聞辦公室表示,“根據國務院部門職責分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各類企業的注冊,依法對各類市場經營秩序實施規范管理和監督,依法組織實施合同行政監管和查處合同欺詐等違法行為。”
回函稱:商務部負責指導大宗商品批發市場規劃工作。而華夏交易所是依照《公司法》在北京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的企業,該公司發生的違法行為應向公司注冊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反映,或按照司法程序解決。
而商務部對本文開始那位畢業生留言的答復稱:“據商務部條法司介紹,目前,商務部是現貨交易市場的主管部門,工商、公安、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等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現貨交易市場進行監管。”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