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期指市場每日交易額動輒千億,其實期指市場存量資金僅百億左右,對于擁有15萬億流通市值的股市,分流作用微乎其微。
股指期貨自4月16日上市以來,表現還是相當“有”善可陳。市場交易量遠超市場預期,5月7號交易量更是達到了上市以來的最高峰,市場總成交量超過25萬手;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差異不大,沒有出現離譜價格;報價連續,買賣價差多為最小變動價位,這三點對于新上市的品種來說,是很難得的。
然而,股指期貨4月16日剛上市即迎來股市盤整后的一波破位下跌。4月15號國家公布了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隨后接踵而至的是美國高盛欺詐丑聞,冰島火山爆發導致歐洲航空業受損、希臘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等等一系列的利空事件。4月16日至5月7日,上證指數跌幅達到15.06%,滬深300則下跌了16.43%,深證成指跌幅達18.91%。
因為股市下跌與股指期貨上市的時間點契合,有市場人士就認為是活躍的股指期貨市場分流了眾多的股市資金,才造成此番下跌。筆者認為,事實并非如此。股市漲跌由基本面引起,基本面不佳,市場偏空因素居多,市場資金流出是正常現象,尤其對于調整幅度最大的房地產板塊來說尤其是如此。根據交易所人士提到的數據,目前股指期貨賬戶中可用資金有百億左右。但市場持倉不高,盤中最高的時候持倉恐怕也沒超過15000手,實際上能夠占用的資金粗估最多約30億元。雖說每天股指期貨成交量均達到15萬手左右,算出來的成交金額更是達到千億以上,但是實際上真正被運用的資金只有20億元左右。這部分資金的規模相對于具有15萬億流通市值的股市來說是九牛一毛、滄海一粟,股指期貨分流股市資金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實際上,股指期貨只是個風險管理工具。在市場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在市場參與各方逐步成熟的路上,期指能夠逐步發揮其風險管理的作用。不應過分夸大其影響力,而應該客觀的關注和分析其對股票現貨市場的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