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中秋
“股指期貨快上市了,我們公司啥都準備好了,現在感覺缺人手,”伴隨著股指期貨的倒計時,人才緊缺問題開始困擾著各大期貨公司高管。
雖說這是行業的老問題,但由于股指期貨所需的專業性人才,因薪酬水平等因素,不但證券行業無法吸引人才,反而還被一些證券私募、券商挖“墻腳”,令整個期貨行業的“人才荒”再度出現。
人才缺口加大
“金融期貨的投資咨詢服務要求高。熟悉證券市場的,很少有人熟悉期貨;熟悉商品期貨市場的,對證券現貨市場研究不到位,”興業期貨總經理夏錦良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是,兼顧證券和期貨兩個市場的復合型人才,行業內少之又少。而在股指期貨推出之前,商品期貨上市任何一個新品種,期貨公司通常會從相應的現貨行業“挖人”,來充實自身的研發、營銷和管理實力。
行業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國內期貨從業人員數量約2萬人,遠不能滿足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的期貨業人才需求。一家期貨公司負責人給中國證券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大規模增設營業部后,期貨公司每個營業部至少6個人;期貨公司技術人員數量要達到規定的6%;券商開展IB業務總部要5人,券商各營業部必須要有2個IB業務專員;股指期貨相關研究人員要增加;業務發展后合規、技術、客服都要增加等等,這些都是備戰股指期貨所必需的。
誠然,期貨行業政策硬性規定、加上業務發展的需求,造成了這種人才緊缺的態勢。根據業內人士估算,當前期貨行業的人才缺口至少在1萬人以上。而在股指期貨推出之前,商品期貨上市任何一個新品種,期貨公司通常會從相應的現貨行業“挖人”,來充實自身的研發、營銷和管理實力。
老問題用新辦法
當然,在商品期貨方面,能從現貨企業吸引優秀人才,是因為期貨公司較商品現貨行業在收入上具備一定優勢;不過,面對競爭對手—券商,期貨公司明顯喪失了上述優勢。一份券商系控股公司的調研報告顯示,由于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券商參股控股期貨公司開出了豐厚的薪金待遇,期貨業內的優秀人才紛紛向這類公司集中。
調查顯示,期貨研究員的平均年薪從7—15萬不等,研究所所長的薪酬以25萬—30萬居多,這一薪酬水平要遠遠遜色于證券公司。不僅如此,期貨公司還得防止自己的人才被券商、私募基金挖走。“我們公司最近走的三個資深人士,分別去了證券公司的衍生品部門和兩家知名的證券私募基金”,上海一家期貨公司總經理無奈地說,“這些人才我們期貨公司培育了至少5年”。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股指期貨研發、營銷和風險控制等人才,是眼下各大期貨公司最為緊缺的。然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各家公司紛紛亮出“新招”。比如,興業期貨就提出在公司未來的規劃中,融入與股東券商共同培養人才的計劃;長江期貨與長江證券之間建立起人才協調機制,兩公司之間的員工可以根據自己愛好競聘兩公司內所有職位,進一步擴大了員工的選擇范圍。
光大期貨還建立起輪崗培訓制度,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公司高層已經開始輪崗,大概兩三年調動主管部門,讓高層熟悉公司各個部門的流程與實務,提高高層的全局意識,而對于中層管理人員(包括營業部經理)的輪崗將從今年開始。業內人士認為,期貨公司各種舉措表明,行業已經開始意識到“人才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