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玉成:有些農民面對干旱卻不去澆水,而是直到有補貼才澆水,為什么呢?比如山西,一畝地糧食產量在800到1000斤,其間需要4 到5次灌溉。而如果不灌溉的話,單靠降雨,成本就會降低。雖然農民不會完全靠天吃飯,但是他們會選擇盡量減少人工灌溉。因為在各項成本中,水是成本較高 的。如果遇到水價和化肥價格上漲的情況,農民每畝地的純收入只有100元左右,這還不算人工成本。我認為還是因為糧價比較低,如果能提高糧價,農民自然會 提高抗旱的積極性。
李國祥:這其中有一個因素存在,就是我們在調查的時候就發現農民的水費特別貴,有一些部門借這個時機向農民亂收費,農民的水費負擔比較重。中央關于這方面的指令已經出來了,但是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
南方周末:為什么農民不用高技術節水灌溉方式來緩解旱情?
李國祥:技術成本很高,像噴灌、滴灌的設施,農民都不肯買,糧食成本會上去。西北地區,成年累月的干旱,但他們那邊噴灌、滴灌的技術也都不好推廣。
陳阜:節水技術,這兩年發展很快,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說噴灌,噴小麥、噴蔬菜可以,噴高作物就用不上了。像北方地區,種完小麥種玉米,種玉米噴灌就用不上了,農民就嫌麻煩了,后來有好多就廢掉了。
邱為鐸:我們現在還是五千年一貫制的漫灌技術。落后的灌溉技術不但費水,而且成本高,澆一畝地要三十多塊錢,這樣澆出來的麥子賺不了 多少錢,他們自己都不想種了。現在一些人的觀念是搞新技術投入大、成本高,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我們現在搞的這個技術建設成本減少了90%,運行成本也就是 現在漫灌的六分之一。
南方周末:河南有農民說澆地要使用工程用電,電價和油價非常高,如果用不起就只好聽天由命。
賈金生:現在農網已經有了,過去政府也在積極倡導同網同價。你所說的是個別問題,是在尚未被涵蓋到的地方出現的。個別地方的電費非常 高,油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實現同電同價、同油同價,就不會出現你所說的這個問題。但是如果完全依靠灌溉農業,對農民補償不夠的話,農民勢必會放棄灌 溉。
如何合理調配水資源
南方周末:地方上有沒有建立與中央抗旱應急響應對應的抗旱應急預案?
吳玉成:國家的抗旱應急響應是宏觀方面,地方的應急預案是微觀的。但目前,與其他災害應急預案建設比較,各地在抗旱方面做的不是特別理想,國家的《抗旱條例》現在正在審議過程中。
南方周末:水利部目前說要從黃河長江調水抗旱,是否可行?
吳玉成:我認為如果調集黃河的水進行抗旱,是可行的。一些主要受旱地區集中在黃河流域,據我所知,黃河水利委員會已經在一些地方調研。
但是長江流域調水可能不能完全按想法實現。而且由于農業灌溉是有時間性的,根據南水北調工程來分析,長江調水的時間上有些緊迫,難以完全按照想法實現。
南方周末:旱災來臨時,各部委、中央跟地方該如何協同應對?
陳阜:有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水是水利部管,但是水到了農田以后怎么用,就歸農業部管,這樣兩個部門肯定是不協調的。搞水利工程的時候,是歸水利部管的,至于修完以后怎么用,還是有脫節的。
另外中央跟地方在水利方面的關系也要理順,中央要有引導,而且主要應該是投入引導,不能光政策引導。國家應該加大投入比例,另外作為地方應該搞一些公益性的基金,像抗旱基金、水利基金等等,有問題的時候也可以應急。
南方周末:在現有的水資源短缺的大背景下,水資源調配會否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應對如此旱災?
賈金生:始終有這么一個問題:水資源的調蓄量不足。今年3月將在土耳其召開世界水論壇,其中一個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儲蓄足夠的地下水和 水庫水以滿足農業、工業、生活和生態等的需要。我國目前的地下水和水庫水儲蓄量與發展需求比,都有很大的距離。就像銀行存款似的,你存款不足,難以做到以 豐補歉。
調蓄量低了,抵御旱災和洪災的能力就相對較弱;當然調蓄量高了,也會有環境、景觀的問題,但進行生態補償是有辦法的。事實上,像美國,它的調蓄量就 遠大于它的水資源量——它的水資源總量跟我們差不多,但它水庫的庫容是我們的很多倍。我們應該補足地下水和建立足夠的水庫調蓄能力,來預防大旱。沒有這種 根本的辦法,完全靠其他方案,問題是很難解決的。
南方周末:面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水循環變化和水資源需要之間的矛盾,長期看應該怎么辦?
賈金生: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還是要提高標準,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投入和開源節流這兩項不可偏廢。沒有洪災的時候,你覺得水庫最好不要建那么大那么多,但是真正有洪災旱災的時候,你還要特別依賴這些水庫。沒有 這些水庫的話,無論是洪還是旱都無法應對。單獨依靠水庫還不夠,還需要開辟海水淡化等新的水源和水資源的良好利用方式。小康社會,沒有水安全做保障,也是 難以實現的。
南方周末:有一種觀點說,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制,集體經濟的管水組織也不復存在,導致公共水利設施管理很多時候不到位?
陳阜:水利設施一個是不夠,另外一個是老化。農田水利基本上是政府公益性為主的,在現在這種一家一戶情況下更應該重視,政府再不管更沒人管了。
邱為鐸:以色列的人均水資源只有中國的12%,但是他們通過灌溉技術革新,并不缺水。中國以前灌溉技術革新各省都在搞,但由于有些方 法不對,給大家潑了冷水。后來說要建立水權和水市場的制度,換句話說,就是誰家有多少水,劃分一下,然后通過水市場來交換,這樣就把工程技術排除在外,變 成一個市場管理了。但我想這個問題還是不能僅僅用市場管理的手段來解決。
南方周末:前幾年一直提倡的節水灌溉農業,這次旱災看來是否起了效果?
賈金生:我國傳統農業中一直采用的是漫灌的方式,節水灌溉雖有發展,但所占比例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投入不足、新技術推廣不 力的因素,也有土地管理體制、機制不適宜等問題。在不能規;l展的形勢下,老百姓自愿買節水實施、發展節水農業是不可能的。依靠地下水、打口井漫灌也就 成了主要的方式,一遇大旱之年就滿足不了了,也就強烈感覺到了大水漫灌問題的嚴重性。
糧價上漲是恐慌反應,不會影響糧食安全
南方周末:現在有報道說,因為大旱,一些地方糧價正在上漲?
李國祥:糧價上漲是一個預期反應,基本上在2%到4%吧,只要在15%以內,都屬于合理的,是我們政府調控希望達到的目標。去年國家 為了應付金融危機已經出臺了提高糧食價格的政策,提高13%到15%。因此這次的夏糧價格肯定要提,不管減產不減產。但就這次旱災我個人覺得不會導致糧食 價格大幅度上漲,就是說漲價肯定是要漲的。至于說政府調整了糧食價格后又因為市場原因大幅度上漲,我想這種可能性也很小。
在糧食方面的消費是有一定替代性的,小麥價格漲的多一點,老百姓可能就去吃大米了。而現在合理的上漲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甚至擴大內需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丁聲俊:這個我還沒有看到,我剛從糧食主產區回來,玉米價格現在還在疲軟。如果上漲一點的話不可怕,是好事。
南方周末:這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否會有影響?
丁聲俊:夏糧在全年的糧食產量里占到了20%,現在雖然部分地區受到了一些損失,但是也不用估計的太嚴重,對于全年糧食的總產量也不用估計過分。目前糧食是有保證的。
吳玉成:這并不能說明干旱危及到了糧食安全。有些地區糧食價格上漲,我認為是局部地區對干旱的恐慌。即使自然災害確實影響到未來糧食產量,也不必驚慌,畢竟我國儲備糧是比較充足的,所以干旱影響到糧食安全的觀點是不成立的。
李國祥: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至少在這兩三年之內是非常有保障的,去年糧食總產是5.3億噸,加上進口,加在一起大概5.6億噸,我們的每年糧食消費也就在5.2億噸到5.3億噸,所以我們的糧食儲備是非常高,即使小幅度減產也不會影響糧食安全。
。ㄌ苿︿h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