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馬昌博 黃永明,特約撰稿 孫維晨
●會診焦點:
中國是否進入氣候災害頻發期?
旱情與飲水安全危機何時能解除?
能否對干旱做出預警?
部分地區農民為何缺乏抗旱動力?
地方抗旱應急預案建設不夠理想?
農田水利設施等農村公共用品長期缺乏管理維護?
全球水資源短缺大背景下如何合理調配使用水資源?
旱災是否會影響中國糧食安全?
●會診專家:
楊貴名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賈金生 水利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專家
吳玉成 水利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旱災及對策研究室主任
李國祥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陳 阜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主任
丁聲俊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邱為鐸 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生態環境建設與節水灌溉首席專家
中國進入氣候災害頻發期?
南方周末:現在中國已經有15省出現旱情,今年為什么會這么旱?
楊貴名:主要是氣候原因造成的。實際上我國每年都有旱情,我們從2008年秋季就開始關注全國降水偏少,但是卻無法判斷未來將帶來多么嚴重的問題。本次干旱形成于麥苗返青時節,才導致了嚴重的問題。干旱恰好與農業關鍵時刻重合,由此才感覺比較突出。
至于氣候異常的背后原因,我認為是氣候變暖造成的。但是這是一個長時間的積累過程。平時難以察覺,但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
吳玉成:主要是因為氣候異常所造成,同時在水利設施等方面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水利設施,也不會演化成農作物灌溉困難以及人畜飲水困難等問題。干旱與其他災害相比,發展比較緩慢。但是如果折合成經濟損失來平均計算,可能干旱帶來的損失要比其洪澇等其他災害還要嚴重。
陳阜:人為的原因就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肯定是跟不上,滿足不了要求,雖然氣候是主要原因,但是如果水利設施都派上用場了,也不會有這么大的問題。國家這幾年投資的規模和速度還是可以的,但和需求相比還是差的很多。另外就是好多地方用的還是以前的渠、井,設施老化,都不能用了。
南方周末:中國最近幾年自然氣候災害頻發,現在是否進入氣候災害高發期?
楊貴名:盡管我國近年多氣候災害,但是對于是否進入災害高發期無從定論。但是觀測事實是高頻率發生的。
吳玉成:我認為我國進入一個災害高發期。自然災害是由于自然和社會綜合作用來促生的。從自然角度來說,災害的頻繁程度很高。比如,降水,以前我國均勻程度要好一些。但是現在極端現象就會出現,比如一個區域一天降水100毫米以上,這樣的極端事件已經頻繁發生。
南方周末:有報道說廣東也出現干旱,目前的旱情是否正在向南部遞進?
楊貴名:盡管目前廣東也出現了干旱現象,但是我認為這是定義干旱問題的標準不同造成的。廣州是以降水量為衡量標準,如果今年的降水量 低于過去幾年的平均降水量,那么就定義為干旱。我認為這個標準不太完善,應該更注重于土壤濕度。比如南方河流水系發達,即使降水少土壤濕度還是很高。
南方周末:你預計何時能解除旱情?
楊貴名:現在還很難樂觀地作出判斷。但是初步預測,大約還有兩次降水過程。一次大約在2月12日,之后大約在14日左右還有一次降水。但是能下多少雨,能解決多大問題,還是很難預計。不過從季節規律來看,降水應該是越來越多。
吳玉成:假設有充足的降雨量,那么農業旱情就會得到較好緩解。但是對于飲水安全來說,問題就難以迅速解決。很多地區由于地下水開采過量,很難由于降雨而形成補給。如果自然因素不理想,單靠人為解決,我認為20天應該解決農業旱情,但是飲水安全可能會相對滯后。
氣候災難預測的能與不能
南方周末:本次大旱過后會不會出現衍生災害天氣?
楊貴名:目前,我們已經有了應對干旱過后的多風沙天氣的準備。秋冬季節降水少,加上冷空氣到來,很有可能形成風沙天氣。但是具體氣候如何,還要看以后的氣象預測情況。
南方周末:中國是不是一個特別容易干旱的國家?
楊貴名:可以說,中國是一個特別容易干旱的國家。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季風到達區域線位于黑龍江以北,大興安嶺,賀蘭山祁連山,再到青藏高原。這條線以西和以北地區是夏季風難以到達區域,所以沙漠和戈壁地形形成較多,而東部和南部則雨水較充沛。
南方周末:類似干旱這樣的氣候災變到底能否預測?
楊貴名:預測技術的關鍵問題是時間期限問題,就世界各國的預測水平來說,以十天為界,前五天的預測準確率較大,七天之后準確率非常 低,而十天之后根本得不到可用的預測結果,這是全世界面對的難題。天氣預測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誤差就越來越大,如同一個扇形。就像算命,算命的人只給很小 范圍的人算命,不可能預計一群人的命運。
我們國家的天氣預報率應該說還比較高。從地形上來看,中國的復雜性要遠遠高于歐美等國家。一個青藏高原就讓大氣環流系統支離破碎。舉例說,長江沿途 沒有礁石暗礁,流動平靜,但是雅魯藏布江就是亂石穿空,波濤洶涌。而我們國家青藏高原以東的天氣就猶如雅魯藏布江的河水,情況非常復雜,不確定因素太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們的預測水平已經很高了。
中國的預報準確率也根據季節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季節,降水大小都直接影響到預報的準確率。但是如果平均計算陰雨天氣和晴天的準確率,大約在70%到80%左右,這已經很高了。至于氣象部門遭到群眾非議,我們很理解,另外還是要大力推進氣象科普的宣傳。
南方周末:那么以后可否對干旱及時做出預警呢?
楊貴名:干旱作為一種長期慢性的氣候情況是不發警報的,就像醫生一般不會對慢性病人發病危通知書一樣。氣象警報只在緊急情況下發出,以便決策部門在短時間內作出果斷處理。氣象部門為政府提供信息,以供決策使用,我們早就把情況向政府相關部門作出了報告。
吳玉成:干旱預報很難做得精確,還不能發出類似“大風警報”這樣的預報。干旱不單是指氣候上的干旱,更多是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之后我們才認為是旱災。
農民抗旱為何自身動力不足
南方周末:有報道說,面對旱災,有地方農民抗旱積極性不高,包括一些返鄉民工仍然選擇了再次離鄉進城,為什么?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