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近日,聯明股份、飛天誠信等6只新股發行的種種狀況,正不斷引發機構吐槽。低市盈率發行、網下中簽率低于網上、機構中簽仍虧損等現象迅速成為輿論焦點。
打新市場的糾結與矛盾不斷:一方面,在過去,新股高市盈率發行、網下機構的中簽率顯著高于網上申購,機構一旦中簽即可獲暴利,這些市場原有現象備受詬病;另一方面,近日的新股發行,又呈現低市盈率發行、網下中簽率低于網上、機構中簽仍未必能覆蓋機會成本的新情況,又被扣上了“不合理”的帽子,被機構紛紛吐槽。
筆者認為,盡管投資者對舊現象充滿抱怨,但在慣性思維之下,對合理的新現象卻又不能快速適應。這也充分表明,分析新股發行中出現的新現象是否合理,必須改變慣性的老思維。
眾所周知,國外新股低于15倍市盈率發行的現象比比皆是,而A股新股發行市盈率動輒高達30倍、50倍,“三高”發行一直備受詬病。如今市盈率回落至15倍左右,是在現有階段特征下,監管層、主承銷商和發行人共同博弈的結果,行政干預的因素或許有,但從長期看,這種干預必然被市場機制所替代。不可避免的是,當完全的市場機制可能帶來難以控制的后果時,通過適當的干預達到次優的效果,同樣值得鼓勵。
聯明股份、龍大肉食、雪浪環境等新股網下中簽率僅為網上中簽率的六分之一,網下中簽的以機構為主,而網上中簽的不少為散戶,這也成為機構吐槽的理由,并引來媒體的集體炒作。
機構吐槽的原因很簡單,由于機構投資者過去網下申購新股是只需繳納保證金,網下向網上回撥的機制又不健全,導致機構投資者的機會成本大大低于網上個人投資者,但中簽率卻較網上中簽率高出很多。
本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針對性措施,如網下投資者申購新股需要全額繳納申購款、通過增加網下向網上回撥檔次加大回撥力度等,這無疑使得網上和網下的投資者處在更為公平的環境之中,結果顯然也更為合理。
由于本輪新股發行原則上不允許超募,老股轉讓要求投資者自愿設定12個月及以上限售期,券商自主配售權削弱。這導致投行在超募承銷費、老股轉讓傭金和自主配售收費等方面的收入受到不小的影響。
然而,超募發行、大量老股轉讓和自主配售過程中曾經出現不少問題,也一度被投資者詬病,因此投行過去在這三項業務中的收入也出現虛高的成分,這些備受詬病問題的解決,同樣是眾所關注的問題。一句話,并非現在承銷收入的下降不合理,而是過去虛高的收入不合理。
此外,聯明股份等4只新股的機構中簽率極低和收益率覆蓋不了資金成本,也被各大機構吐槽。實際上,中簽率極低的一個原因是報價范圍較為集中,使得入圍的機構數量大大增加。這不僅改變了以往機構備受市場詬病的漫天報價,同時也拉低了投機資金的收益率,使得今后機構打新趨于理性。
反過來講,如果機構打新網下中簽率居高不下,勢必引來更多的打新資金,最后令哄抬新股發行價的現象再度上演,無疑也會使得債券和股市之間大量資金進出,引發大幅波動。
因此,極低的中簽率和極低的機構打新收益率對市場今后的發展不無益處,包括網下申購的資金更趨理性和謹慎,進而使得債券市場和股市的走勢在新股集中發行時更加平穩。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