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興資產副總經理兼全球投資總監王裕閔
我常常開玩笑說,如果想毀掉一個投資人才的話,就叫他去做國際化。其實是半開玩笑,也有認真的一面,亞太機構真正成功國際化的少之又少。為什么?我歸類了五個原因。
第一,市場不夠大,銷售無法跟國際大機構競爭,輸別人一截。而且資本市場也小,不管是債券還是股票,可發揮空間都比較小。
第二,亞太區域是分散的,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法律法規,與歐美這種完整的市場相比,要建立品牌非常困難。
第三,亞太和中國的機構市場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真正有規模、有步驟的投資還是在零售市場。零售市場不容易培養文化,基金的買賣速度太快。
第四,投資者在分散風險的時候,都會先買國內資產,再買國際資產,而在分散國際資產時,大部分投資者首先想到的還是以投資歐美為主,這樣亞太的品牌就會受到影響。
第五,在長期投資方面,有全球經驗的人才非常有限,所以一些相關的技術、學問還是以歐美為主。
國際化仍然有很大的機會,但可能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日興資產有十多年的經驗,跟各位做一些探討。
第一個思考,怎樣國際化?是靠內部成長,還是靠對外收購?對外收購的好處是速度快,能夠迅速打造一個有規模的市場,可是要消化收購來的資產需要很長時間。我們的經驗是,在收購的時候,絕對不能低估你收購之后的成本,包括在文化、系統、投資等各個方面的投入,這個成本可能是收購成本的好幾倍。
第二個思考,國際化的時候,到底是以投資技術為導向還是以行銷為導向?大部分投資企業還是以行銷為主,但難免會忽略投資技術,可是如果以投資為主,銷售不出去也會是一個難題。所以在進入一個新市場之前,這個問題要好好考慮。
第三個思考,在國際化形勢下,是中央集權還是各自為政?我們自己的經驗是,中庸為主。我們在歐洲、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的公司各自都有相當高的自主權,但是在包裝、行銷、考核這些方面,整個公司又是一致的。
第四個思考,我們的行業是以人為本的,所以保留人才應該是最大的議題。當你踏出國門,比如到了歐美,在當地找到最好的人才,但他的思路跟我們國內的思路可能完全不一樣,在討論、決策時,到底是以國籍為主還是以論點的價值為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企業文化的核心議題。我覺得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好好思考這一點,踏出國門之后會后患無窮。
(實習記者王鑫整理)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