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編者按:券商資管領軍人物,首開跨界公募基金產品先河。東方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王國斌6月20日在深圳出席中國基金報主辦的首屆“中國機構投資者峰會暨財富管理國際論壇”時,做了主題為《中國投資者的未來》的演講,中國基金報記者張佳將講話內容整理如下: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我自己作為一個老百姓,或者從我的父母、從我的家人的角度來考慮,我作為一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有沒有未來?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簡單的思考。
首先要明白的是,金融業的本質是什么?我覺得金融業的本質就是通過某種激勵機制,讓分散在老百姓各處的錢聚集起來,讓分散的個人目標撮合起來,完成對個人、組織和國家經濟發展都有益的事情。
我們的市場有沒有完成這些結合?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機構投資者跟財富管理,如果老百姓的投資沒有未來的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這些人的未來在哪里。如果機構投資者不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僅從短期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很簡單,可以靠不同機構之間的博弈來獲取收益。但我們的養老金、企業年金,我們的養命錢敢放到這個市場里來博弈嗎?敢放到這個市場里只靠零和游戲來運作嗎?這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
回到投資者本質的問題,投資是放棄或者犧牲今天的消費來換取未來收益的一種行為。所以對未來有沒有信心是投資的本質,你不能相信未來,就不能進行投資。那怎樣才能進行一種可信賴的投資呢?傳統資產投資無非通過兩種方式獲利,一種方式來自傳統資產本身給你的收益,如利息、分紅,還有收益的自然增長,這是一種獲利方式。另外一種方式是通過市場低買高賣,通過資本利得獲利。前一種方式在方法論上是可重復的,可持續的,后一種方式則是不可持續的、不可重復的。耶魯大學教授史文森在《機構投資者的創新之路》中說,在美國傳統資產配置時,盈利產生于市場本身,也就是來自于資產自身帶來的收益,不是來自于積極的投資管理,跟你的投資技巧、投資天賦、投資能力沒有任何關系。
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西格爾在《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中,一開始就做了一個很大的總結,告訴大家,從1873年到2004年這一百多年的時間,美國97%的股市收益來自于分紅及分紅再投資,3%的收益來自于資本利得。史文森與西格爾的觀點是吻合的。
從這一結論上看,我們的市場跟美國差距很大。給我10分鐘的講演時間,所以沒法用PPT,我的PPT主要是三部分:一、迷茫的過去,多情反被無情惱;二、冰凍三尺,剪不斷,理還亂,三、投資者的未來,多歧路,今安在?江作良總剛才已提到,我們投資者很無奈,為什么我們的市場總是牛短熊長,股市和經濟增長長期背離。最令人痛心的是,我們的統計顯示,股市在2005年-2007年的大牛市下,老百姓居然損失慘重;面對未來,我們更是行路難、路難行。當我們從非常遙遠的未來回望歷史、回望今天,也許我們會發現現在很幸運,全體中國人在實現中國夢,五千年以后回望中國我們可能只記得這件事情。我們也可以想一想,五千年后回望現在,中國的投資者有沒有未來?我不希望投資者在歷史上的記錄是再次面臨災難,如果按現在發展下去,即便上證指數從目前的2000點漲到4000點,老百姓仍然難逃虧損的命運,在一個靠博弈獲勝的市場,老百姓是沒有未來的。
2013年的一個統計顯示,所有大的經濟體股市的分紅率,只有中國分紅率是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無論市盈率有多低,如果一個市場只融資不分紅,或者分紅率不高,就沒有內在價值。所以,要么市場利率下降,提升股市的內在價值,要么股票價格下降,讓分紅率得以提升。市場價格高的原因,要么是供給不夠,要么是利率太高,從這個角度業說,所以只有放開供給端,市場才能通過調整來提高內在收益。在這個簡單意義上,一個有內在價值的市場是可以建設出來的。
請高善文[微博]博士來告訴我們,美聯儲公布的數據,美國股市的凈融資這幾年都是負的,分紅和股份回購遠超融資。美國有很多很多熱門的股票市盈率比我們高得多,數量和幅度遠超我們,但并不妨礙整個市場產生內在收益。一個以投資者為中心的市場是可以建設出來的,市場自身得以運行,就是由于參與者可以在激勵改變時改變他們的行為,經濟制度所有的組織活動都建立于通過改變激勵來改變參與者行為這個簡單的原則上。如果約束和激勵機制沒有建立好實質性的變動關聯,各種混亂就會自然產生。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放開市場供給,讓資本市場價格發現和引導功能真正發揮作用。美國市場有70多萬個選擇品種,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產品需求推動的企業,這部分估值不高,另一部分是通過技術創新,由供給創造需求的企業,這部分企業需求多大根本就是個未知數,估值就很高,也是增長的真正來源。我們的IPO把這部分企業全限制掉了,推給國際市場了,墻內開花墻外香。一種貌似保護投資者的行為恰恰是對投資者的傷害,保護投資者就是要給投資者足夠多的選擇!如果監管者主要站在“融資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沒有設身處地站在“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資本市場缺乏“以人為本”的監管理念,規章制度缺乏遵從人性的復雜性的專業邏輯,不能通過有效的激勵行為來鼓勵所有參與者相互促進,那么在執行過程中就會因為“立法者、監管者、專業人士、普通投資者”等“人”的參與,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事與愿違的事就會層出不窮。比如說,市場流動性的來源是由于市場參與者對同一問題看法不同,差異越大,流動性越好,這些人性的復雜性根本就應該順應它,而不是去規范它,統一它,定價就是這么個問題。
金融企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要替老百姓管理他們通貨膨脹的風險,為投資者謀劃收益最優的投資組合,一個理性的可信賴的市場應該能夠提供這樣的選擇。中國的投資者有沒有未來?我沒有結論,我提出來是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思考。我不擔心機構投資者有沒有未來,五年十年我們中一些人可以通過博弈過得很好,我們有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他們把40%的當前消費放棄了用于換取未來的收益,我們機構投資者是很幸運的。但是我們老百姓呢,我們的養命錢呢?
中國的投資者理應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希望一個以投資者為中心的市場可以最終建立起來。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