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
10月以來的新基金募集,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反差局面。
今年持續擔綱沖規模利器的債券型基金,近期銷售數據異常慘淡,業內已經出現某債基連續兩次延長募集期,最終還得發動員工和家屬認購才勉強成立。
與此形成巨大的反差是,曾經賣不動的股票型基金,銷售明顯放量。
股債產品的銷售反差,更加凸顯出投資者對債市的悲觀預期。但記者采訪發現,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債市調整接近尾聲,尤其是利率債已經處于底部區域,四季度會有恢復性的機會。
冰與火的反差
“感覺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壓抑而又漫長的馬拉松長跑,一波三折,總算是跑到了終點。”于亮(化名)是某基金公司負責公募基金銷售的渠道經理,近期剛忙完一只定期開放債基A的新產品銷售。
于亮介紹,基金A自8月末即進入銷售期,原計劃是9月中旬結束募集。但沒想到的是,基金銷售數據非常慘淡,臨近結束期的募集規模還不到1億份。迫于無奈,宣布將產品的募集期延遲至9月底。
但不巧的是,9月最后一周正是銀行季末拉存款的時點,客戶經理根本沒有心思銷售基金。于是,公司只能再次發布延期公告,在國慶后再追加兩周時間募集。
因為已經連續兩次延長募集期,這讓于亮和其它銷售團隊“鴨梨山大”。過去這兩周,渠道經理拼命跑銀行渠道,動用所有人脈資源來推動基金A的銷售。但整體的銷售情況并不理想。
離募集期只剩最后兩天,銀行渠道的銷售數據只有1.7億份,離最低2億份的成立門檻還有3000萬的差距。
為了確保基金規模能達到2億份,于亮稱公司最后不得不動用了熊市時期賣基金的“殺手锏”。據于亮透露,在募集結束前三天總裁辦發了一封加密郵件給副總級別以上的管理層,要求他們倡議部門員工以及家屬積極認購基金A。
“這是公司第二次發郵件讓員工認購新基金,第一次是在2008年QDII基金發行時期。”于亮說,因為公司稱會登記員工和家屬的購買情況,因此,員工不管內心是否樂意,但至少行動上是積極認購債基A。
債券A的銷售慘淡是近期債券類新基金募集的典型代表。記者采訪的其它一些近期正在募集的債券型基金,銷售情況都不樂觀。例如,某大型基金旗下已募集兩周的債券型基金,目前銷售量剛過1億份。
但與債基難賣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同期在銀行募集的股票型基金,銷售情況大大好于預期。
“我們股票型產品的銷售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銷售第一周,每天五千多萬的銷售數據,僅4天就差不多達到2億的規模。”銷售經理陳娜(化名)介紹,股票型B是公司10月期間推出的發起式產品,基金開賣前,公司制定的銷售目標就是成立的最低點5000萬。
“所有的宣傳物料,包括銷售計劃都是按照5000萬的規模來準備的,但沒想到第一天的銷量就有5000多萬。”僅僅不到一周時間,銷量就達到2個多億,這對陳娜以及團隊而言,無疑是意外的驚喜。
“以前是股基賣不動,大家都不敢推股票型基金,爭著推債券型產品,動輒就能有幾十億的認購規模。但現在是變了風向,債券型產品變成最難賣的基金。”某大型基金公司廣東分公司總經理介紹。
債市處于底部區域?
基金銷售數據代表的是投資者對債市悲觀的情緒。但基金業界對這兩大市場的看法,與此有明顯不同。
“投資者的行為往往具有滯后性。股票型基金好賣是因為今年以來一批成長風格的基金有了賺錢效應,這促使一些基民重新開始關注股基。”近期正在銷售股票型基金的市場部總監擔憂,A股結構性的機會持續了三個季度,四季度很可能會有調整期。
前述總監認為,債市經歷三季度的深度調整,四季度已經到了比較好的投資時點。
與此同時,第三方理財機構對債市的態度也悄然轉變。10月10日,好買財富的投資顧問向投資者建議配置債券型基金,他們提出債市到了底部區域,目前具備比較好的投資機會。
“今年4月,我們注意到市場資金面比較緊張,當時就提出不看好債市。后來錢荒后債市的表現,印證了我們的判斷。”好買財富首席分析師曾令華介紹,目前債市處于底部區域,四季度會有一波恢復性的機會。
債券按大類品種分為信用債和利率債,而國債和金融債是利率債中存量和發行量最大的兩類。目前,基金經理普遍認為利率債收益率已經處于歷史高位。
“債市的調整壓力已經不大,但到年底前還看不到趨勢性的機會。”華南一位掌管著200多億規模的固定收益總監判斷,目前信用利差處在歷史均值下方,未來還有調整壓力。但利率債已經是在底部區域。
即將管理5年期金融債指數基金的基金經理鐘偉同樣看好利率債的投資機會。
“目前金融債的收益率已經接近2008年水平,即過去10年的高點,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抄底機會。”鐘偉介紹,目前5年期金融債到期收益率已經在4.9%上方,2008年頂部也就是4.96%,2011年最高水平則為4.68%。
但也有基金經理持謹慎看法。“利率債確實在底部,但也有可能在底部盤旋很長一段時間。”深圳某專戶債券投資經理認為,現在買利率債很安全,但很難判斷何時會有行情。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