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田露
隨著上市公司2013年半年報陸續披露,許多被上市公司控股或參股的基金公司營收、利潤數據浮出水面。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截至8月25日,已有19家基金公司的營收、利潤數據可查。在清晰明了的數據面前,基金公司業績劇烈分化的局面已無遮攔:一方面數家大公司錄得豐厚利潤的局面仍在持續,甚至利潤同比增幅不小;排名中游的公司通過各種方式還能保有一片天地,但對那些新進入者而言,則還掙扎在生存的邊緣。“今年上半年一些公司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喜人,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非公募業務提供了新增長點。非公募基金的費用支出可能容易控制,激勵機制也更誘人。”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分化格局十分明顯
在基金行業公認的幾家大公司中,目前博時、南方基金的中期盈利情況已分別在其股東的半年報中得以透露。其中,華泰證券半年報顯示,2013年1-6月,南方基金營業收入達到95715.18萬元,利潤總額32758.56萬元,凈利潤26178.15萬元(未經審計);而招商證券[微博]的半年報透露,上半年博時基金[微博]實現營業收入7.47億元,凈利潤2.46億元。
在此之后,富國、大成等基金公司的盈利狀況也能以同樣的方式找到蹤跡,其中,富國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35億元,營業利潤2.10億元,凈利潤1.52億元;大成基金[微博]上半年則實現凈利潤1.14億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報告期末,大成基金所管理的資產規模為720億元,而位于上海的興業全球基金旗下公募基金資產規模只有356億元,但財務狀況良好,今年1-6月實現營業凈收入2.97億元,營業利潤1.74億元,凈利潤1.52億元,上半年盈利甚至超過了大成基金。
此外,招商基金上半年獲得營業收入3.15億元,凈利潤7982.62萬元。海富通基金實現營業收入2.58億元,營業利潤0.83億元,凈利潤0.65億元。光大保德信基金上半年實現凈利潤6134萬元,國海富蘭克林凈利潤3673.91萬元,華泰柏瑞基金凈利潤3050.44萬元。可以說,這些基金公司構成了基金業的中游力量。
不過,部分小公司或仍在起步階段的基金公司,其虧損情況對于出資人而言,估計也壓力不小。從目前相關信息來看,今年上半年國金通用基金公司虧損1316.76萬元,紐銀梅隆基金本期營業收入600萬,虧損1925.11萬元,財通基金[微博]本期營業收入已經達到2770.47萬元,但仍然虧損1815.87萬元。此外,浦銀安盛、諾德等基金公司也有程度不等的虧損。另一方面,同列中小基金公司陣營的天弘基金本期成功扭虧,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6189.99萬元,也獲取了852.52萬元的凈利潤。
上述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有些已是連年虧損,股東方甚至被迫追加資本金,但與此形成對照,位于第一陣營的大基金公司,在A股整體沒有起色,仍然處于反復震蕩區間的背景下,依然保證了每年不錯的營業收入和利潤,有些甚至出現較快的盈利增長。從相關資料來看,南方基金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15.58%,凈利潤同比增幅則達到35.05%,而近些年來基金管理業績為業內稱道的興全基金,則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幅一舉達到61.70%。從大、小基金公司的兩相對照來看,基金業馬太效應已分外明顯。
各找發力點
從大、中、小型基金公司涇渭分明的盈利狀況來看,規模似乎仍是基金公司經營發展中的主導因素。不過,目前形勢似乎正在發生變化。從興全基金的公募資產規模來看,顯然不如大成基金,但今年1-6月興全基金所獲凈利潤已經趕超了大成基金。對此,一位基金業內人士認為,興業全球基金是業內有自己獨特經營理念的公司,以發展權益類產品為主,不刻意追求規模擴大,更注重基金業績表現等,這一經營思路現在看來已體現出較好成效。
“現在公募基金發行成本有多高,如果每年都要在發行上拼搶勢必支出較大,還不一定能保有這些規模。同時,基金數量多了,在內部管理上也會帶來一定壓力。”這位人士評論道。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在談到公司的經營發展時表示,盡管現在多家公司都在大力發展固定收益業務,但起步較晚的中小基金公司要生存下去,還是得主要依靠管理費率較高、基金業績有較大提升空間的權益類產品。據了解,近兩年這家公司在“成長型”投資方面漸入佳境,讓其在行業整體發展速度放緩的形勢下,還是取得了一些機構和普通投資者的認同。
除了部分公司意圖通過聚焦產品類別來“踏出一條生路”,今年以來通過發展專戶等非公募業務以實現“彎道超車”的策略,也越來越多地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同。而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早在幾年之前,就有部分公司在這方面成了先行者。以海富通基金為例,根據海通證券披露的半年報,海富通基金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只有224億元,但企業年金、專戶理財、社保組合等資產管理規模合計達419億元。今年上半年,海富通基金凈利潤為0.65億元。
這一趨勢在一眾新近成立的基金公司中更為明顯。明確提出走“保公募+重專戶”路線的財通基金,截至日前成立專戶產品已經達到80只,而紅塔紅土基金公司成立一年多來,則干脆一只公募產品都沒有發行。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今年上半年,一些公司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喜人,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非公募業務提供了新增長點。同時,不僅是小公司、新公司,甚至包括一些規模中等的公司在內,未來可能都會把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到非公募業務上。“非公募基金的費用支出可能容易控制,同時激勵機制也更誘人。”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道。
不過,對于利潤增長而言,光靠規模增長和開辟新業務還是有所欠缺的,在目前基金業總體發展較為艱難的背景下,開源節流中的“節流”得到了多家公司的貫徹執行。據記者了解,滬上一家基金公司,在市場部門的中層人員離職之后,就沒有再招聘的打算,一切相關職責,部門內員工能兼任的就兼任。
相關舉動或許的確能帶來一定功效。根據國海證券披露的半年報,2013年1-6月,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081.07萬元,凈利潤3673.91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凈利潤增加32.00%,增長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產品月均保有規模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基金管理費收入相應增加,同時加強了費用管理及控制所致。
“燒錢”仍在繼續
一批資產規模處于行業下游的小公司,無論新成立與否,目前仍在虧損境地中浮浮沉沉,致力于在專戶等領域“另辟蹊徑”,似乎尚沒有改變他們目前比較艱難的處境。
從股東方披露的信息來看,今年上半年,國金通用基金虧損1316.76萬元,紐銀梅隆基金虧損1925.11萬元,財通基金則虧損1815.17萬元。三家基金公司均于近幾年成立,有些已是連續虧損。今年上半年,紐銀梅隆基金的控股股東西部證券已向這家子公司增資了5100萬元。據了解,近年來新基金公司的股東增資事宜,并不罕見。
“很多新基金公司都在‘燒錢’,都燒了好幾年了。現在的形勢不比以前,基金公司成立的速度不斷加快,但發展難度增大了,現在已經不是‘藍海’了。”一位業內人士說道。
投資方也并非沒有意識到眼下的挑戰,眼下形勢遠非2007年之前可比。2013年4月,由興業銀行控股90%的興業基金成立,這家公司的注冊資本一舉達到5億元,刷新了業內紀錄;今年年初上市公司中炬高新公告稱,公司出資2000萬元參與設立江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但今年5月該公司又決定按入股原價將該股權轉讓給江西金麒麟投資有限公司。
“或許是投資方對于未來的經營發展比較迷茫。”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在行業大發展的那幾年,基金公司的股權都是香餑餑,鮮有愿意出讓的,即使有也是高溢價轉讓。但近幾年,拋售基金公司股權的行為卻屢有出現。他同時告訴記者,不僅新基金公司設立成本較高,部分成立已有四五年的公司,仍沒有擺脫虧損局面。
“我們今年全年的任務就是減虧,還好新來的總經理具有很強的銀行渠道背景,所以我們今年有多項發行任務,主打的又是具有一定封閉期的債券型基金,目的就是保住基金規模,增加管理費收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的說法印證了上述評論。
盡管目前基金行業上、中、下游的格局似乎有固化趨勢,但一位金融業界人士表示,很多企業在創業階段不可避免地出現虧損,是否堅持經營,堅持業務探索,這完全是股東和公司自己的選擇。事實上,如果能找到新的業務突破口,或在某一特色領域覓得先機,反敗為勝不是沒有可能。“拿科技行業對照來看,很多科技領域的公司三年不開張,但一旦有重大項目帶來生機,就有機會大翻盤,所以一些股東愿意承受創業階段的虧損,再說對于一些財力雄厚的集團來說,幾個億的注冊資金完全不在話下。”這位人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