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許多投資者購買的基金收益普遍不太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絕大部分基金的大幅虧損對于投資者的這些疑問,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分析師李穎指出,首先基金產品本質是一攬子證券投資組合,基金的收益表現與投資標的基礎市場的表現密不可分。在股票市場連續下跌的市場環境下,以投資股票為主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也難以取得正收益。在股市上漲的行情下,偏股型基金往往大部分能取得正收益。所以,基金也不可能創造神話,在近幾年市場連續下跌的行情下創造很高的正收益。
從長期的績效來看,大部分情況下,基金的整體表現要好于個人投資者,尤其在牛市和震蕩市場的比較優勢更為突出。如2006年和2007年均有超過八成的股票型基金取得了100%以上的回報,而個人投資者這一比例均達不到2012年近50%的股票型基金取得了5%至30%的回報,而調查顯示有超過50%的個人投資者虧損幅度在5%至50%。因此,基金仍不失為個人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的一個較好的投資工具。
無論是中國股市建設、經濟發展還是資產管理行業的各種問題,都不是短期能夠消除的,都需要市場整體的理性來推動。但是作為投資者本身,一定要衡量清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能盲目的聽信銷售人員的宣傳。如果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較弱或是短期要使用的資金,不能投入太多在單一的股票類基金中,以免受到股市波動風險的沖擊較大。因此,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有實際意義的,應該是抱有長期投資的心態,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續期選擇相應適合的基金產品,避免過度追逐短期收益突出的熱點基金、多關注長期業績相對較為穩健的基金,通過定投、組合配置來分散風險、獲取長期穩健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