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人荒”
離職潮的再度升級,折射出以人力為核心資本的公募基金業制度的隱痛
記者 湯雅婷
6 月16日,成保良離開為之服務8年之久的招商基金,其總經理職務由公司副總經理楊奕代任。同時,有消息稱,現任國聯安基金總經理的許小松將任滿離職。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根據基金公司公告統計,今年以來,有23位行業高管發生變更,涉及19家基金公司。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江賽春認為,一旦高管和基金經理的頻繁變動形成一種負行業效應,將是對基金投資人最大的傷害。
公開信息顯示,2007年底,中國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總份額達2.23萬億份,管理的資產總規模近3萬億元。2010年底,中國的基金公司增加到了63家,管理的基金總份額為2.29萬億份,管理的資產總規模卻下降至2.44萬億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基金業離職潮的再度升級,或許能折射出以人力為核心資本的公募基金業的隱痛。
中小基金壓力大
6月16日,招商基金發布公告稱,從籌備期就加入公司的總經理成保良于6月14日離任。據稱其將成為上海瑞力投資有限公司主要籌備人,該公司是上海國際集團按照上海市相關政策發起設立的產業投資基金。至此,堅守在公募基金業的元老級人物將所剩無幾。
作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從2002年底成立至今已經8年多,擁有社保、企業年金、專戶理財、QDII的管理資格,是業內較早的全牌照公司,目前旗下有17只開放式基金。
“成保良是一位融合中西文化的基金人,這也是招商基金自2003年成立以來中外股東間雖有摩擦,但總能化解的原因。”深圳一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這同時也意味著,夾在中外股東之間的成保良想要有大的作為,難。”
在銀行系基金公司中,招商基金的公募資產排名甚至還遜于渠道較弱、牌照不全的中郵基金。招商基金截至2011年一季度的資產規模不過390.40億元,只能排在業內中游水平。與其他合資基金公司相比,上投摩根、工銀瑞信以及交銀施羅德等后成立的基金公司,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品牌的知名度上,已遠超招商基金。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群航認為,“本輪高管特別是總經理調整多發生在中小基金公司身上,這些公司在過去幾年大多業績平平,規模增長緩慢,而其股東方對于公司業績的期望值都相對短期且偏高。當股東失去信心時就希望通過更換高管來重尋增長。”
3月4日,萬家基金發布了關于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董事長、總經理雙雙換人。公告顯示,萬家基金原董事長孫國茂和原總經理李振偉由于任期屆滿均于3月4日離任,由齊魯證券財務負責人畢玉國出任董事長,原副總經理楊峰出任總經理。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翻查萬家基金業績發現,2010年除債券型基金取得不錯的收益外,萬家基金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全部虧損。
此外,國海富蘭克林5月4日公告宣布總經理金哲非女士卸任。資料顯示,金哲非是受外方股東派遣,于2008年空降國海富蘭克林基金。“雖然金哲非為國海富蘭克林搭建了一套近乎完美的風控體系,但她在任的三年內,公司擴張并不顯著。”
據Wind數據,金哲非在任三年里,發行5只新產品,基金總份額上升了7.2億份,而公司資產規模縮水了96億元。
“近幾年雖然新基金發行不少,但總量無明顯變化。在行業此種狀況之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品牌、實力方面沒有太大優勢,反映在公司管理層面,高管的壓力就顯得比較大。”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令華指出,隨著基金盈利能力的降低,中小基金公司規模和業績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是迫使基金高管離任的原因之一。
2011年基金一季報顯示,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管理規模高達1 .16萬億元,占公募基金行業比重達48%,行業資源向大型基金公司集中,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在激烈的競爭下,一些公司已在戰略調整層面做出思考。
股權變動影響
除業績不佳、規模增長乏力外,股東權力之爭也是引起基金公司核心人物變更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申萬菱信基金公司來說,其5月4日總經理毛劍鳴離職就早在外界意料之中。2010年,外方股東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三菱UFJ信托銀行株式會社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將所持有33%的股權全部轉讓。其后,申萬巴黎更名為申萬菱信基金。
由于毛劍鳴來自于原股東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此換帥之舉是順理成章之事。
“股東分手是導致申萬換帥的直接原因。”有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由于股東雙方在眾多問題上的分歧,自前法方代表、總經理唐熹明2007年辭職后,法方基本上就已經放棄了對于管理權的爭奪,而隨后接任的毛劍鳴,“主要工作就是走走簽字流程。”
據Wind數據,毛劍鳴任期內,申萬菱信發行了6只新產品,但公司總份額卻下降了26.9億份,資產規模縮水38.9億元。
“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其實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很多公司外方股東看起來很強大,但是派駐的管理人員其實很多資歷一般,尤其是在面對新興的A股市場之時,他們所謂的管理投資經驗能否有效是個問號。”安邦咨詢研究員表示。
股權變更有時不可避免,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核心人才流失問題,對基金公司是個重大考驗。
“人荒”背后
華泰聯合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從2003至2011年5月,公募基金行業的高管累計變更752人次,基金經理累計變更1269人次。而這合計高達兩千余人次變更的背后,是大量公募基金培養出來的人才,正快速流向私募等其他證券投資機構。目前,公募基金60%的總經理和超過80%的投資總監平均任職期都少于4年。
“整個基金行業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遭遇了行業瓶頸,公司規模發展空間受到限制,經營上難以取得突破。”眾祿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認為,“同時,基金公司制度設計上存在制約,無法實現股權激勵,這與私募或其他行業就形成了較大落差,基金公司總經理有合適的機會就往利益更大化的行業或企業走,私募基金、PE和VC則成為基金公司高管的主要流向。”
而觀察公募基金行業排名居前的幾家公司,如果說有什么共性的話,那就是都有一個從業十余年的靈魂領軍人物和一個穩定的核心團隊。
“事實證明,一味追求業績規模、股東相互掣肘、管理層走馬燈般更替的公司注定無法成為優秀的公司。”一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明星基金經理是公募利器,但好的掌門人更是行業之寶。行業發展十余年來,人才困境已成當務之急,公募基金行業不得不集體反思。”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