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策劃已有段時間。
盤點這些與公募界漸行漸遠的大佬們,并非易事。他們中絕大部分不愿意回顧往昔歲月,雖然他們后來從事的事業仍與公募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出于種種原因,本期策劃并沒有囊括所有離開公募業的前總經理們。
總經理在離開以后,如何尋找定位是個難題。
大多數總經理離開后,多陷入掙扎,或是為了業務上的定位,或是因為心理上的定位。
他們不能如呂俊、江暉那樣,可利用在公募沉淀的品牌和投資技能另立山頭,也不能如中層一樣換個營盤,既長工資又升官。也許他們突然發現,做了總經理,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公募生涯接近尾聲。也許他們領悟到,自己沒有核心競爭力,這個行業什么也沒留給他們,除了錢。
智酷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認為,在任期間,總經理往往疲于應付股東關系、監管部門、銀行渠道、客戶維護、內部管理。
對徹底離開的總經理而言,公募業是一個終點,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在本組稿件接近落筆的時候,驚現傳言數家大型基金公司老總更迭。傳言或者不盡屬實,但行業已是草木皆兵。
文│機構投資 Institution Investment 黃梅
“今后——不會再回來了吧!”剛作別公募業的某位總經理感慨道。
一句話糅進了多少公募基金行業的繁復心情——回味激蕩歲月、惆悵未酬之壯志、兜兜轉轉的尷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糾結……
倏忽十三年。公募基金業的“青春期”更像是“更年期”。
此間,多少位公募基金的總經理轉身作別?
據《機構投資》的不完全統計,在這個滿打滿算只有60來家基金公司的行業里,先后至少有23位總經理跳出了公募基金業的藩籬,或被迫,或主動。
張建、易強、祖煜、劉珀宏、莫泰山、呂秋梅、劉斐、林曉、王鴻嬪、胡敏、陳禮華、梁華棟、毛劍鳴、金哲非、陸金海、裴勇、先江、馬志剛、詹松茂、康偉、劉義鵬、林偉杰、林金騰……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大佬們各自做了不同的選擇。他們選擇“私奔”——奔向私募;他們“回歸”老東家,篤定安穩;他們賦閑于家,逍遙自在;他們另起爐灶,華麗變身;還有部分徹底從我們視線中消失……
——就是不回公募基金業!
《機構投資》嘗試為他們畫一幅肖像,呈現別后的身影。
數風流人物,今安在?
第一組:“私奔”派
這一組原公募基金行業的將帥之才被戲謔為“私奔派”——棄“公募”、奔“私募”。這里的“私募”二字,包括了陽光私募和私募股權投資在內。
在《機構投資》的統計中,“私奔派”組別成員最多,共容納了九名原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
他們分別是萬家張建、融通呂秋梅、交銀施羅德莫泰山、天治劉珀宏、金鷹林金騰,以及國海富蘭克林所貢獻的兩位“私奔”總經理級人物——林偉杰和林曉。
劉珀宏(天治基金——>尚奕投資):玩的就是低調
34歲,正是昂首挺胸、躊躇滿志的年齡。劉珀宏卻悄然愛上了與其年齡不太相符的“低調”。
“這不是要低調么?!”被問及新公司網站的籌建情況,他一邊回答“網站還沒建好”,一邊半真半假地開著玩笑。
脫身于天治亂局后,劉珀宏投身私募界,新公司的名字很美好——“尚奕投資”。在《說文解字》中“尚”字有“尊崇”之意,“奕”字則為“大的”、“美的”的意思。可見劉珀宏對新公司的拳拳厚望。
據悉,這家位于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的資產管理公司,涉及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房地產投資基金管理等。創建者除了劉珀宏,還有多位資深投資人士。
與一年前試圖在天治基金搞一場轟烈變革的激情四射相比,如今的劉珀宏開始變得深沉而現實,情感內斂,寬宏審慎。
2010年4月到12月,8個月之內,年輕的劉珀宏從“最年輕基金總經理”的峰頂直落谷底,直至被震蕩出局。
34歲,已過而立,未及不惑。所幸,這個年齡重振旗鼓、厲兵秣馬,并非難事。
莫泰山(交銀施羅德——>重陽投資):歷史的機會
有人說,“老莫溫和的外表里有一顆奔騰的心”。
2010年9月,原交銀施羅德總經理莫泰山的“公轉私”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以證監會前官員的身份“私奔”,在公募界并不多見。
在公募界有著監管層官員背景的一批總經理們,如博時肖風、南方高良玉、匯添富林利軍、國投瑞銀尚健等,依然堅守在公募基金業的一線陣地。
業內普遍評價莫泰山“很有能力”——在短短兩年的任職期間,帶領交銀施羅德的規模沖入行業前十。
讓他無心戀戰的,主要是公募基金業滯步不前的激勵機制問題。莫泰山曾帶領交銀施羅德管理層提出了25%股權激勵計劃,但終因股東方的反對而流產。
如今,擔任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的莫泰山,與私募大佬裘國根搭檔,致力于尋找更多投資機會。莫泰山更多承擔了市場推進者的責任。
今年3月,重陽投資曾以裘國根和莫泰山共同署名的方式,發布了一篇致投資者的報告。
報告提及“今天,我們面臨的或許是歷史性的機會”。
呂秋梅(融通基金——>第一投資):單飛
呂秋梅單飛了。
2010年3月15日,前融通基金董事長孟立坤與總經理呂秋梅同時辭職。在并行合作9年后,這對絕配搭檔走上了分岔路,選擇各自精彩。
坊間對呂秋梅的去向一直有猜測,被揣測最多的是“去私募”。但她沒有承認。
《機構投資》注意到,呂秋梅的名字悄然出現在深圳一家名為“第一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一投資”)”的管理團隊名單里,擔任該公司總經理。
該公司為第一創業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控股子公司。2010年2月1日,第一創業證券正式收到中國證監會的函件,獲準設立“第一投資”。第一創業證券總裁錢龍海兼任“第一投資”的董事長。
“第一投資”的投資決策委員會共有四名成員,除了兼職的錢龍海外,呂秋梅在其余三位全職委員中排名首位。這意味著,呂秋梅是“第一投資”真正意義上的掌舵者。
“她是一個很專業的人。”某基金業人士評價道。
放手融通這個公募平臺后,“很專業”的呂秋梅重新找到了揮斥方遒的平臺。
張健(萬家基金——>醴泉投資):遠離喧囂
張健在金橋的辦公室安靜得讓人心慌。
這位工商銀行的前處長性情溫和,不顯山不露水,心里門清。
2007年9月,作為萬家基金清理非山東系的結果,身為代總經理的他揮手告別萬家基金,并退出公募界。一個月后,上海醴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誕生。
《機構投資》致電張健時,他正在北方某城市出差、看項目;一周后再電聯,他又去了另一個城市,繼續看項目。
據悉,醴泉投資成立至今,已經完成了4項PE投資項目,并儲備了大批投資項目。此外,醴泉投資還管理信托計劃和證券開戶,目前其管理資產規模為5億元。
這與張健的勤奮不無關系。
在銀行系統浸淫了十多年的張健非常清楚自己的強處在哪里。醴泉投資在對外宣傳時,尤其注重提及與銀行、券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之間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
“他帶著萬家時期的下屬一道出來打天下,過去在銀行期間積累的人脈有一定的幫助,基金對其而言,可利用的資源則比較有限。”智酷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不僅張健,很多離職總經理都或多或少面臨這樣的尷尬。
林曉(國海富蘭克林——>巨盛基金):內地
近年來,林曉一直奔波于中美兩地。打理美國的實業,也不放棄在國內投資領域的努力。
林曉是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第二任總經理。
與其他總經理們紛紛往上海、深圳等資本高地匯聚不同的是,2008年初林曉離開公募基金行業后,選擇了位于中原腹地的武漢,作為東山再起的根據地。
武漢地處華中,具有九省通衢地利之便,南來北往商賈云集。
林曉先到炎黃集團擔任副總裁,而后到武漢巨盛基金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盛基金”)擔任總裁。
事實上,巨盛基金投資團隊的成員均來自炎黃集團。如巨盛基金董事長鄺幸,此前曾擔任炎黃集團董事;巨盛基金的執行董事鄺遠平,迄今仍兼任炎黃集團董事長。
資料顯示,巨盛基金主要聚焦于高新科技領域的投資管理。其投資案例包括西南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北高聯科納米材料有限公司、上海華微科技有限公司等。
林偉杰(國海富蘭克林——>駿利資產管理):穩健
林曉之前,是林偉杰。
2006年11月,林偉杰將接力棒交給林曉,離開了國海富蘭克林的帥位。
2008年6月,林偉杰加盟美國資產管理公司駿利資產管理集團(Janus Capital Group Inc.,JNS,簡稱“駿利”),擔任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國海富蘭克林這家以“老牌勁旅”富蘭克林集團作后盾的基金公司,一而再地將基金統帥輸入私募界。
林偉杰是海外華人,8歲隨父母移民美國、大學時便開始投資基金,并一直保持著對基金投資的熱情。
他早年師從“新興市場之父”馬克·莫比爾斯,幾乎走遍了全球所有新興市場。熟悉林偉杰的人士透露,他的投資風格“異常穩健”,更傾向于長期投資。
加盟駿利后,林偉杰的主要任務是開拓亞洲市場。據悉,駿利的中國市場業務主要由其設在香港的分支機構來管理。
資料顯示,駿利管理的資產大約為1500億美元。
林金騰(金鷹基金——>寶來德資產管理):
林金騰是較早一批離開公募后,毅然“私奔”的大佬級人物。
2005年,林金騰離開金鷹基金時,只有47歲。他在華南投資界人脈深厚,曾先后在廣東證券、廣信基金、廣州證券基金部任職。
后來他去了廣東寶來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該公司較出名的一個項目是2009年“東莞松山湖科技創業投資基金”項目。項目投資規模約3億元人民幣,主要從事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等高科技項目的投資。
林金騰喜歡動筆頭。去了私募界后,仍時不時能在報章雜志學術期刊上看到他的作品。比如討論股權期權、討論金融危機、探討財政政策、思考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等類。
第二組:“回歸”派
從哪里來,回哪里去,這是一種很好理解的歸宿。
對于回到大股東懷抱的總經理而言,首先他必須是大股東的人,其次,要有合適的平臺。當然,他自己要愿回股東再次創業。
總的來說,這是還不錯的歸宿。
這組“幸運兒”包括浦銀安盛劉斐、國海富蘭克林金哲非、國聯安先江、銀河裴勇、金鷹詹松茂、益民劉義鵬,以及富國李建國。
劉斐(浦銀安盛——>國和投資):拓荒的好人
與劉斐共事過的人,對她的印象都非常好:工作勤奮、性格沉穩、嗅覺敏銳、重情義。
據接近劉斐的人士透露,時至今日,若有前同事、前下屬打電話給她,她依然會熱心地與對方溝通交流。
《機構投資》致電劉斐時,她剛剛結束一個董事會議。“現在還不是時候,抱歉!”她溫和且堅決地婉拒了采訪請求。
2010年12月,劉斐離開了自己一手創建的浦銀安盛。此前此后,劉斐均鮮有接受外界采訪。
翌年2月底,她以“上海國和現代服務產業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和投資”)董事總經理”的身份亮相業界,負責操盤這只規模達5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
上海國和投資的主要發起方是上海國際集團,后者正是浦發銀行的第一大股東。這切合了市場對劉斐去向的想象:回歸大股東。
劉斐具有出色的項目資源開拓能力和投資判斷能力。她一直是大股東重要的“拓荒人”。
曾在東新投資的同事們,很樂意提及劉斐當年帶領東新投資闖關“四年大熊市”、成功跨過虧損泥沼的榮光;即使是持續虧損的浦銀安盛,也沒有把虧損責任算在她頭上。
劉斐在公司里的公信力以及好人緣,可見一斑。
金哲非(國海富蘭克林——>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集團):風控洋務
2011年5月4日,國海富蘭克林公告宣布金哲非卸任。這是國海富蘭克林送走的第三位總經理。
在性別嚴重失衡的公募界,女性總經理僅有寥寥幾位,且幾乎每一位都是走強勢營銷、專業投資路線的角兒。
金哲非是其中的“異類”——她是一位金融風險分析師。從風控職位而登臨總經理職位的女性,這是第一個。
她為國海富蘭克林搭建了一套近乎完美的風控體系。由于風控出色,國海富蘭克林旗下基金的整體波動性都比較低。
據透露,她將回到外方股東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集團繼續工作。
在就任國海富蘭克林總經理職位之前,金哲非是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資產組合分析與投資風險部環球總管。
先江(國聯安基金——>德盛安聯(香港) ):守望
國聯安早期,外界曾評論先江為“麥田的守望者”。
2008年7月24日,國聯安公告,宣布先江返回安聯,由許小松接任公司總經理。
2010年2月6日,國聯安再度公告,宣布先江等人不再擔任公司董事。
這位為國聯安的誕生籌備八年,并在2003年之后連續主政該公司長達五年的資深投資人士,漸漸褪下了國聯安的色彩。
現在,先江是安聯集團旗下德盛安聯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首席代表。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中,安聯笑傲江湖,成為當年全球規模最大的主動型資產管理公司。
先江,在公募之外,繼續守望著資產管理的麥田。
裴勇(銀河基金——>銀河金控):金控
銀河基金的股東背景一直傲視公募界,其控股股東銀河金控由中央匯金公司和財政部出資成立。
由此,個人色彩湮沒在如此背景之下,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2010年5月8日,裴勇以“工作調動”為由,宣布掛靴。坊間唯一獲得的信息是,他將調回大股東銀河金控工作,具體職位需由銀河金控說明。
而后,再無消息。
裴勇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沒有脫離銀河金控。到銀河基金之前,他在銀河證券任職,先后在經紀業務管理總部、固定收益證券總部、客戶資產存管中心等部門輪轉。
詹松茂(金鷹基金——>冠華期貨):沒有傳奇
有接觸過詹松茂的人士評價,其無論是人品,還是業務能力,都“很不錯”。但他沒能把當年在廣州證券的“傳奇”續寫到公募業,乃至后來的期貨業。
2003年到2004年期間,他在廣州證券連升四級,從部門副總經理、總經理、總裁助理,再到公司副總裁。這番經歷被引為圈內傳奇。
曾經,詹松茂是大股東廣州證券借以扭轉金鷹基金虧損狀況的利器。2005年1月,“海歸”詹松茂臨危受命,出任金鷹基金總經理。此后該公司管理層大換血。
但到2009年12月,詹松茂任期尚未結束,由大股東主導的全球總經理海選便提前拉開帷幕。
冠華期貨經紀有限公司成為詹松茂的下一站。
其實,這家期貨公司是廣州證券的全資子公司。詹松茂未續寫傳奇,也未離開該傳奇的發生地。
劉義鵬(益民基金——>大陸期貨):淡出
2009年4月,作為股東變更的犧牲品,益民基金的元老劉義鵬黯然離開。當時公布的原因是“工作調動”,自此公募圈內再也沒看到他的身影。
劉義鵬的新頭銜,是上海大陸期貨有限公司董事長。
大陸期貨是國內首批大型專業期貨公司之一,其控股股東是中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后者恰好也是益民基金的第三大股東。
正如熟悉劉義鵬的人士所透露的——他與益民基金的二股東和三股東“關系熟絡”。
這份熟絡,或多或少是建立在劉義鵬深厚、豐富的人脈關系網上的。
劉義鵬擁有強大雄厚的官方背景——他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和基金監管部任職,并曾任全國人大財經委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小組成員。
不過,現在他鮮有在外界公開亮相,已基本淡出人們視野。
李建國(富國基金——>海通香港):歸去來兮
聽過李建國演講、采訪過他的媒體都說,李建國口才很好,極枯燥的內容也能娓娓道來、深入淺出。
但基金就是這么現實的行業,故事講得好沒用,成績才是王道。
2008年年中,富國基金終于在一場聲勢浩大、從上到下的“高管集體競聘”的大考中,送走了在總經理位上連續端坐九年的李建國。
此后他的去向輾轉——先在上海金融工委主導的競聘中,獲任海通期貨董事長職位,但他不愿意;后在協調下,調整到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通香港)出任董事長。
業內人士聲稱,其在富國屹立九年不倒,甚至其在富國被“出局”后,仍能回到海通旗下,與其在海通的人脈不無關系。
2009年底,海通香港成功收購香港大福證券;翌年初,李建國被委任為大福證券執行董事。李建國稱,這是海通香港國際化計劃的第一步。
同期,富國基金在竇玉明帶領的新班子管理下,開始大舉擴張,管理資產凈值規模從2008年二季度的約490億元成長到2011年一季度的622億元。
第三組:“轉身”派
“轉身”后,這些老總們的職業身份距離公募基金行業更遠了;轉身后,他們呈現了華麗的背影,還是從此黯淡。
這一組人不多,只有兩位大佬,分別是益民基金祖煜和萬家基金馬志剛。
馬志剛(萬家基金——>中證指數公司):指數“人”
馬志剛幾乎是離開公募后,“混”得最好的一位總經理。
他依然被這個行業的人常常提起,而且變成了“甲方”。對于天天要求銀行、求客戶、求媒體的基金公司來說,掌握指數研究開發的馬志剛,日子很好過。
2005年,身為天同基金(后更名“萬家基金”)總經理的馬志剛順利過渡中證指數基金,擔任總經理。
表面上看,這是個尋常的平級跳槽。但對馬志剛的意義卻不那么尋常。
2002年8月天同公司成立之后,在馬志剛的帶領下,該公司就一直定位于專業指數化投資,國內首只標準指數基金“天同180指數基金(后更名為‘萬家180指數基金’)”就誕生于此。
離開公募界已經有些年頭,馬志剛很少回顧公募界的經歷,也甚少關注公募界的起落沉浮。對他而言,和公募基金公司已經變成了業務關系,有點遙遠了。
他擁有指數方面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實際上,中國指數投資已經打上了馬志剛的烙印,說他引領了中國指數投資發展并不為過。馬志剛甚至曾公開表態,“一心一意跟著指數走”。
他做到了。
祖煜(天治基金、益民基金——>創業,實業):搞實業
祖煜把“做一番事業”的抱負,從公募基金行業轉移到實業領域。
這位先后在兩家基金公司擔任過總經理職務的上海人,如今行事甚為低調。“不做金融了,”他的回應顯出幾分保留,“與幾個朋友一起搞點實業,能做什么做什么唄。”
2010年初,益民基金翁振杰將其從天治基金挖角、過會;但不到一年即無奈離場。
祖煜不愿意再談“金融業這些事”——“既然離開了就不講了”。
言外有幾分唏噓。“不講不等于不留念。但總要向前看吧!既然有別的事情要做,總回頭也沒有什么意義。”他說。
他的妻子孩子非常喜歡上海,這氛圍、這環境。如今他把創業的新公司落定上海,既契合家人的需要,也給自己找到了施展抱負的地方。
第四組:賦閑派
這一組嘉賓年紀都不大,可以說正當年。但他們離開公募業后,居然做出了“回歸田園”的逍遙選擇。
他們分別是金元比聯易強、天弘基金胡敏,以及上投摩根王鴻嬪。
也許他們中有的只是借這田園般的生活暫作休憩,也許有的是真的厭倦了資本市場的喧囂。
王鴻嬪(上投摩根——>):行者
聲音軟軟的王鴻嬪,偏偏被業界冠以“基金女王”這樣一個厚重強硬的頭銜。
2009年,離開上投摩根后,王鴻嬪將自己定位為“行者”,意思是“生命旅程的旅行者、修行者”。她的博客也以此命名。
她在博客里快樂地解答網友的提問;她說現在要做的是“為自己而活,專心找樂子”;她說“不再替人打工了,因為不想了”。
可是她又不是那種能閑下來的人。于是給自己訂了很多目標,比如讀有趣的書、看好看的電影戲劇、聽好聽的音樂,學習瑜伽和日文,策劃主題圖書館,“專心追尋這些美好”。
她曾多次對媒體表達過為了工作割舍孩子、家人的矛盾心情。如今解脫了——她可以自由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王鴻嬪學習給自己做“減法”。她告訴獵頭,“I enjoy my current life……”——生意場上,她的加減算術題已經有了答案。
她博客上的頭像,頭發微卷,及肩,臉頰上酒漩淺淺,笑容溫和輕松。而以前,她總是把頭發修剪得又短又直,仿佛能戳進眼睛里。
那已經是過去了。
易強(金元比聯——>):清醒
易強還在公募尋找機會。
對于他來說,重回公募,再試一把,未嘗不可。
易強長了一張娃娃臉,圓圓的,一開口就仿佛在笑。
網上流傳他的幾張照片,多在笑,是那種想要控制,卻按捺不住內心欣喜的力量噴薄欲出的感覺。
2011年2月24日,易強離開了他一手打造的金元比聯。
與其他離職總經理不一樣的是,剛卸任的易強選擇公開面對媒體。他清醒地看到公募業的弊端、撕下資管市場的面紗,他試圖探索基金業的發展路徑和走向。
他給自己放了一個假。
假期什么時候結束,沒定;收假后做什么,沒定。
胡敏(天弘基金——>):期滿
東北人胡敏快人快語,透著骨子里的直爽勁兒。
她留著長長的頭發,燙卷了,嫵媚動人,給這個“男人被當成驢使,女人被當成男人使”的圈子增加一分亮色。
胡敏算是天弘基金的“老人”。2011年1月底,除了一紙公告外,胡敏的離開沒有造成更多動靜,也沒有引起什么波瀾。
事后《機構投資》曾向其詢問新去向。她的回答是“在家休息,在天弘這幾年太累了,嚴重透支”。
2010年下半年之后,已鮮見胡敏公開亮相。當時,天弘的股東之一兵器財務在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出讓所持26%天弘的股份。而胡敏則以腿疾為由,在家休養。
到天弘之前,胡敏是兵器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投資業務部副經理。
美女總經理的下一站是哪兒?
第五組:失蹤派
這組“強人”大多在2010年之后才離開公募業,此后江湖遍尋不得其蹤。
他們是申萬菱信毛劍鳴、長盛基金陳禮華、寶盈基金陸金海、景順長城梁華棟,以及中海基金康偉。
毛劍鳴(申萬菱信——>?):過渡人物的宿命
申萬菱信沒有人知道毛劍鳴的去向。
5月中旬,申萬菱信,毛劍鳴曾經的辦公室,墻角的綠色植物在默默抽枝,景物依舊人非昨。
2011年5月4日,毛劍鳴掛印。談及此,知情人士唏噓道:“他像風一樣地走了,甚至連告別郵件都沒發……”
此前在3月,原外方股東法國巴黎資產公司將所持申萬巴黎33%股份全部轉讓給三菱UFJ信托銀行株式會社,原“申萬巴黎”更名“申萬菱信”。
作為外方股東選派的總經理,毛劍鳴很好地完成了其過渡內閣的使命,4月份即提出辭職,并在當月的董事會上得以通過。隨后,申萬菱信在官網發布全球招聘總經理的公告。
《機構投資》問及“會不會留在公墓行業”,毛劍鳴含蓄道“現在不方便說”,并稱新職務“不需要公布”。
陳禮華(長盛基金——>?):雙陳時代
又一位具有雄厚監管層背景的基金公司總經理,淡出了公募界。
2011年3月25日,陳禮華正式掛靴。有媒體戲謔,他的離開終結了長盛基金的“雙陳時代”——陳禮華與長盛基金前董事長陳平,被并稱“雙陳”。
陳禮華曾先后在國務院財務稅收物價大檢查辦公室、財政部國債司和國債金融司任職,參與過早期證券投資基金研究和基金法規的制定,參與中國國債市場建設相關工作。
這樣的背景,是早期成立的基金公司選擇高管人員時的普遍共性。
不過,再強大的背景,若無出色的業績做支撐,遲早逃不過一個“走”字。
陸金海(寶盈基金——>?):回校園去
沒有人知道陸金海后來去了哪里。
可查到最近的信息是,他仍在母校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擔任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
在安徽財經大學的官網上,這張兼職碩導的名單最近一次更新是2010年12月15日。陸金海的頭銜已變更為“原寶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8年12月3日,陸金海被母校聘任為兼職教授。
在公募界,陸金海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
2006年4月,他在大股東的力排眾議中走馬上任,從某基金公司的部門總監連跳數級至總經理;
2010年8月,雖有大股東力保,但在監管層的數次“逼宮”之下,陸金海被迫下課。
陸金海“下課門”的背后,實際上是寶盈基金各股東爭奪代言人的混亂結果。
梁華棟(景順長城——>?):退休
梁華棟是本期所統計的離職總經理中,唯一以“年齡”為由離職的。
1948年11月出生的梁華棟,到2009年3月離開景順長城總經理職位時,已近61歲。在頻頻誕生“最年輕基金公司總經理”的行業里,鮮見如此年紀。
他的履歷相當給力。且自2003年受景順集團的派遣,出任景順長城總經理后,梁華棟也一度帶領公司突破千億資產管理規模、排名闖入前十。
他的退休原本可以非常圓滿。
但在2009年8月和2010年1月,深圳監管局兩次對景順長城的現場檢查中,發現公司內部控制等方面存在問題。剛退休的梁華棟被出具警示函,不可謂不遺憾。
康偉(中海基金——>):隱身
離開中海基金后,康偉曾短暫回歸中海信托,但很快就離開。
康偉是公募界最早被賦予“最年輕基金公司總經理”頭銜的投資人。
2006年7月,在中海信托抄底國聯基金(后更名“中海基金”)的大手筆中,作為中海信托總經理儲曉明的嫡系,33歲的康偉轉任中海基金總經理。儲曉明則兼任董事長。
三年后,康偉離職。同年7月,他回到中海信托,繼續擔任副總裁。
有接近康偉的人士透露,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對投資研究的傾心”。而他回歸中海信托后,所負責的版塊恰是涵括QDII產品等在內的PE投資版塊。
然而不到一年,即2010年5月,康偉以個人原因辭去中海信托副總裁的職務。此后,江湖上未見其蹤跡。
《機構投資》試圖聯系康偉,未果。
記者手記
公募基金的天花板
文 機構投資 黃梅
在遞交辭職信后,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和朋友不停地商量,是重回公募,還是私立山頭?
“和北京一家規模排名前十的大公司在談,對方開出的條件很好,和股東也談好了,”他說,“而獵頭反饋來的消息是,公募的老總還在走,總經理奇貨可居,全國只要這60來個人,但這60個人偏偏很稀缺。”
這位老兄知道根本不需要商量,因為他的內心早已告訴自己不會再回這個行業。
“首先是不缺錢,和股東之間慘烈的戰爭已經讓人談虎色變,看不到前景的行業空間,也讓人興趣不大。”
自己玩一把,這個其實不需要商量。
公募界大佬們的“外逃”高潮已至。
本文涉及的23名選擇遠離公募基金行業的總經理中,有12名集中發生在2010年之后;而從2005年到2009年的五年時間里,一共只有10名總經理離開了公募基金業。
這群大佬定位有些尷尬——留在公募業的話,上升見頂;若離開,由于缺乏明星基金經理的品牌和名氣,在投資界沒有呂俊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待遇。
于是,在離開后,他們在業務定位上頗為尷尬。
另一個角度是,總經理們何以扎堆出逃?
一家剛完成新總經理任命的基金公司之副總認為,離職老總選擇遠離公募業,“這個事關面子”。
“公募行業圈子太小,還一天到晚開會,開到后面都是朋友了,怎么好意思挑來挑去?”該人士雙手一攤,同時聳聳肩,頗有點無奈。
他進一步道:“今天在這公司做老總,明天換另一個公司做副總——這可能么?做過老總不大愿意降級吧;況且即使愿意降級,對方還不一定肯接納,彼此太熟悉了,人家也不好意思當你的頭。”
另外,對這些總經理們來說,其在這個行業的職業前景基本上已經碰到了“玻璃天花板”。
智酷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他們“繼續在公募呆的意義也不大”。如今公募基金整體行業發展遭遇瓶頸,公司的規模很難做大,“同時還頂著監管層、股東、投資者等多重壓力,每天要跟股東搞來搞去,束縛得很”。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大佬級人物“也已實現財務自由,資源積累也夠了,這更使得他們留在公募的動力不足”。
事實上,從統計上看,這些大佬們多數只有40歲上下,正是火花四濺、精力充沛的階段,從總經理職位上退下來,也不太可能甘于退休。
最后只剩華山一條路——“索性離開這個行業,去創業”。
與此同時,二代公募基金總經理已漸行漸近。
滬上某基金公司副總認為,我國公募基金界正處于轉折點上,即第一代基金公司總經理正在謝幕,第二代管理層漸次登場。
13年——這是第一代總經理們掌控這個行業的時間。“相比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來說,這一代管理層壟斷公募基金業已足夠久,也該到行業洗盤的時候了。”上述副總說。
饒有趣味的是,第一代總經理們多具有官方背景,而今公募基金公司們紛紛啟用“全球海選”的武器,為自己選擇新生代總經理。
換總裁和經營的理論比較
文 機構投資 黃梅
在60多家成立超過一年的基金公司中,僅剩不到1/3尚未更替過總經理人選。
有人說,管理層調整可謂大股東以及基金公司為尋求新的突破點所做的主動努力,有利于基金公司突破原先止步不前、規模不升反降的窘境。
也有反對意見認為,管理層穩健的公司才有望獲得更好的發展。
不盡然。仔細盤點從未更換過總經理的19家基金公司,以2011年1季度基金公司規模排名計,其中排名闖入前十的有4家,分別是華夏、易方達、博時、廣發。
排名位于中游,即排名在第11位-第40位之間的有8家,包括匯添富、工銀瑞信、中郵創業、海富通、華寶興業、招商、中銀、建信、興業全球。
中下游部分也有7家未曾更換過總經理,如農銀匯理、泰信、東吳、匯豐晉信、新華、諾德等。
很難用單一維度去衡量“更換總經理”這個動作對基金公司是好還是壞。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經常更換總經理、管理架構時常動蕩的基金公司,規模排名往往殿后。
比如已先后更換過四屆總經理的國海富蘭克林,又比如益民、天治、金鷹、寶盈、長盛等。
值得關注的是,從2010年2月到2011年4月的14個月內,國內公募基金業流失了五員女將,包括上投摩根王鴻嬪、融通呂秋梅、浦銀安盛劉斐、天弘胡敏,以及國海富蘭克林金哲非。(基金業女帥圖表)
至此,國內公募界的女性總經理僅余兩位——工銀瑞信郭特華和國泰金旭。
公募基金行業日漸苛刻的環境,與對優秀管理層的吸引力呈反比趨勢發展。
派別 | 離職總經理姓名 | 原基金公司 | 任職時間(年-月-日) | 現在去向 | 現任職位 |
私奔派 | 劉珀宏 | 天治基金 | 2010-04-27至2010-12-11 | 尚奕投資 | 合伙人 |
莫泰山 | 交銀施羅德 | 2008-02-22至2010-09-29 | 重陽投資 | 總裁 | |
呂秋梅(女) | 融通基金 | 2002-08-12至2010-03-15 | 第一創業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 總經理 | |
林曉 | 國海富蘭克林 | 2007-01-15至2008-01-04 | 武漢巨盛基金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總裁 | |
張健 | 萬家基金 | 2005-06-14至2007-09 | 醴泉投資 | 合伙人 | |
林偉杰 | 國海富蘭克林 | 2005-04-08至2007-01-15 | 美國駿利資產管理集團 | 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 |
林金騰 | 金鷹基金 | 2003-04-15至2005-04-02 | 廣東寶來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 總經理 | |
回歸派 | 金哲非(女) | 國海富蘭克林 | 2008-01-04至2011-04-27 | 回外方股東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集團 | 不明 |
劉斐(女) | 浦銀安盛 | 2008-03-06至2010-12-23 | 上海國和現代服務產業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董事總經理 | |
裴勇 | 銀河基金 | 2006-11-14至2010-05-08 | 回大股東銀河金控 | 不明 | |
詹松茂 | 金鷹基金 | 2005-09-07至2010-04-19 | 冠華期貨經紀有限公司 | 董事 | |
劉義鵬 | 益民基金 | 2006-06-23至2009-04-01 | 上海大陸期貨有限公司 | 董事長 | |
李建國 | 富國基金 | 1999-04至2008-08-28 | 海通 ( 香港 ) 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 董事長 | |
先江 | 國聯安基金 | 2003-06-27至2008-07-24 |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 首席代表 | |
轉身派 | 祖煜 | 天治基金、益民基金 | 2004-09-02至2010-12-01 | 創業,實業 | 負責人 |
馬志剛 | 天同基金(后更名萬家基金) | 2003-01-28至2005-08-27 | 中證指數公司 | 總裁 | |
賦閑派 | 易強 | 金元比聯 | 2007-08-02至2011-02-24 | 賦閑 | |
胡敏(女) | 天弘基金 | 2007-12-20至2011-01-10 | 修養 | ||
王鴻嬪(女) | 上投摩根 | 2004-08-05至2010-02-03 | 休息 | ||
失蹤派 | 毛劍鳴 | 申萬菱信 | 2008-04-04至2011-04-06 | 不明 | |
陳禮華 | 長盛基金 | 2006-04-10至2011-03-25 | 不明 | ||
陸金海 | 寶盈基金 | 2006-04-28至2010-08-06 | 不明 | ||
康偉 | 中海基金 | 2007-07-30至2009-09-03 | 先回原股東中海信托擔任副總,而后再度離職,不知其蹤 | ||
梁華棟 | 景順長城 | 2003-08-28至2009-03-25 | 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