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震蕩,基金行業也進入了高管變動頻繁期。據南都記者粗略統計,去年底至今不足半年的時間內,已經有12家基金公司換帥,占全部基金公司總數的五分之一,這種高管流動的現象可謂驚人。
根源或還在體制問題:一是高官們不擁有股權,公司利益和個人利益不一致,導致總經理被其他行業挖走;二是公募基金對總經理的考核指標多為“資產規模”,在行業總規模近年來不僅不上升甚至正在下降的情況下,對老總們的確有不能承受之重。同時,股東變動導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合資公司的高管變動為甚。
此外,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先行者,基金這個行業畢竟還屬于新興產業,尚處于整合的初級階段,這也是從業人員流動頻繁的重要原因。
12家基金公司換帥
近日,基金行業爆出了三大高管變動的消息。
還處于股權變動中的華夏基金再現元老離職,其中一位元老級人物———機構部投資總監郭樹強將高就天弘基金任總經理,近日已向華夏基金董事會遞交了辭職申請并獲得通過。目前,郭已經在天弘基金辦理了入職手續,只等在監管部門走完程序后公司的正式委任。
繼交銀施羅德前總經理莫泰山“下海”重陽投資做總經理之后,公募基金行業又出現了一位“下海”的總經理。招商基金總經理成保良將離職,奔赴上海籌備一家名叫瑞力投資的PE(私募股權基金)。
金元比聯則發布公告稱,張嘉賓將擔任該公司總經理一職。這一任職經金元比聯第二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于今年2月24日審議通過,并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核準。張嘉賓曾擔任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今年1月份離職。
近期出現的這幾個事件只是基金業今年高管人事變動的冰山一角。據南都記者粗略統計,半年來就有12家基金公司換帥,占所有基金公司的五分之一。
今年上半年,高管變動中總經理離職的包括天弘基金的胡敏、民生加銀的張嘉賓、金元比聯的易強、萬家的李振偉、長盛的陳禮華、國海富蘭克林的金哲非和申萬菱信的毛劍鳴等。而去年底離職的包括益民的祖煜、天治的劉珀宏、華富的謝慶陽等。
基金公司高管流動的原因五花八門:國海富蘭克林稱總經理金哲非離任是因工作需要,由副總經理李雄厚代履行職務;天弘基金原總經理胡敏是因個人原因申請離職,由公司董事長李琦代任,李琦同時擔任股東天津信托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經理;謝慶陽辭去華富總經理職務后重回華安基金;長盛基金原總經理陳禮華由于個人健康原因辭去總經理一職,由副總經理周兵代任總經理職位;天治基金原總經理劉珀宏上任大半年就宣告離職,由董事長趙玉彪親自接任總經理一職;申萬菱信原總經理毛劍鳴因個人原因申請離職,總經理職務由董事長姜國芳代為履行。
各路人馬挖角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已經成為了私募基金的練兵場。”不久前,南方基金總經理高良玉的一句“戲言”真切地講出公募基金所面臨的尷尬現狀。長盛基金的陳禮華更笑稱“山西煤老板都來公募基金挖人了。”
成保良也坦言,基金行業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問題。理論上講,一個行業人才的流失率這樣高,制度方面可能是出了一些問題。
公募基金人才流失最主要的現象是“公轉私”。近年來,公募基金的大量優秀人才流向了私募,而且這一趨勢絲毫沒有減緩的兆頭。2009年又有李旭利、張益馳、鄭拓等12位明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2010年,連交銀的總經理莫泰山都奔赴私募重陽投資。
一些新的資產管理機構也加入了針對于公募基金的“挖角大軍”。粗略估計,如果2010年新基金公司獲批順利,數量將達70家,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有望升至100家。
此外,保險、Q FII和產業資本也將資源向資本市場轉移,這些都吸引了大批公募基金人才的加入。
急功近利的股東
除去外部因素,基金公司的內部因素也是促使很多從業者頻繁跳槽的背后推手。
首先是急功近利的經營思想。唐代的“以肥為美”的審美標準成為了今天基金公司考核管理層的標準,這是導致總經理換了又換的重要原因。
“一個好的基金公司應該是首尾一貫,從研究、投資到管理,熟悉了產品才能知道風險點在哪里”,離職不久的長盛前任總經理陳禮華曾對媒體表示,過去基金業一直在走外延式、規模擴張的路子,內涵式增長將成為決定基金公司成敗的關鍵。
然而,這一點在浮躁的基金行業內并不如此。南方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感慨說,他們公司總經理上任后的任務,就是在三年內資產規模增加4倍,總經理以及整個管理層的壓力都很大。
對基金公司而言,最實際的就是資產規模,因為其代表著利潤。規模增長是股東對管理層考核的最重要指標。若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層沒有將規模做上去,或者出現下滑,那么管理層中的核心成員總經理將面臨下崗,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一位曾經在美國管理過基金的基金公司副總經理曾對南都記者慨嘆,國外基金公司做事情都講求逐步發展的謀略,每一步都進行得非常扎實,哪怕前面幾年只有投入沒有回報。但回國工作之后他發現,來自于股東的壓力非常大,股東恨不得公司立馬就給他們創造大量的盈利,根本沒法按照國外那套成熟穩健的方式來管理公司。
再就是遲遲不見落地的股權激勵。去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副總經理謝衛提交了關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機制的提案,建議允許具備條件的基金從業人員參與新基金公司的發起和設立,同時對已經成立的老基金公司,可通過股權激勵鼓勵員工持股。然而,業內人士一致的觀點是股權激勵實施起來阻力很大,基本上都不認為短期內能夠落實。
人事紛爭尤傷合資基金
股東變動、人事紛爭也是導致基金公司頻頻換帥的重要原因。以天治基金的劉珀宏為例,其4月27日上任,12月1日就辭職,在任僅7個月。業界流傳,在“吉林幫”統轄下的天治,空降兵實在水土不服。
這種現象在合資基金公司尤為突出。上述換帥的個案中也包括多家公司,如申萬菱信、金元比聯、國海富蘭克林、招商基金、民生加銀。
以招商基金為例,有消息稱,成保良的離去,與招商基金的外資股東投資理念的矛盾沖突有關,當然也與最近一兩年招商基金的業績乏善可陳有關。而申萬菱信的前身申萬巴黎基金長期存在董事長與總經理不和,體現在中外股東、中外股東的代表人身上,隨著申萬巴黎基金外方股東巴黎銀行的離開,毛劍鳴也選擇了離開。
繼國內首家合資基金公司為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成立至目前,國內63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有37家的股權模式為合資。歷史上,許多成立三年以上的合資基金公司都有過更換總經理的情況,這種高管的輪換多數問題出在了中外股東的矛盾。
晨星(中國)研究中心分析師鐘恒認為,如果外方股東頻繁變更,管理層不斷調整,人員穩定性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蒙上隱憂。內資與外資的“聯姻”既給基金公司帶來了福音,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磨合上的“陣痛”,但無論是哪一種經營模式,實現有效地資產管理與履行投資者信托責任才是基金公司最終的奮斗目標。
采寫:南都記者 謝曉婷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