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國內穩坐管理規模第一寶座的基金管理公司正陷入人才困境。
華夏基金公司管理主動型基金規模最大且業績最突出的基金經理孫建冬2月4日公告離職,并將轉投私募。同時宣布離職的還有華夏平穩增長的基金經理張龍。有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透露,華夏基金部分研究員也出現離職現象。
人才流失,次新產品業績堪憂,再加上股權變更仍存變數,在保住業績和品牌的訴求下,華夏基金2010年在規模發展上或將進入“慢跑”階段。
孫建冬轉投私募
1月,華夏紅利基金先后增聘了兩位基金經理譚琦和鄭煜,似乎是一種暗示。2月4日,華夏基金公告稱,執掌華夏紅利和華夏復興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孫建冬因個人原因辭職。
知情人士稱,孫建冬將尋求發展自己的事業轉戰私募,目前正在尋找合伙人。
在華夏基金的王牌基金經理王亞偉的光環之下,孫建冬可能不被大多數投資者所熟悉。事實上,孫建冬的業績并不遜色于王亞偉。
2009年,華夏復興以104.33%收益率位列偏股型基金的第6位,華夏紅利上漲79.33%位居混合型基金的第16位;2008年,華夏紅利和華夏復興分別在各自同類基金排名中位列第2和第5;2007年,華夏紅利更是當年偏股型基金的冠軍。
孫建冬出身經濟學博士,曾任職于中國銀河證券資產管理總部、華鑫證券、嘉實基金、華夏證券,從業經驗12年,是國內較早一批加入資產管理行業的“老人”。
2004年,孫建冬加入華夏基金,2005年6月自華夏紅利成立起即開始管理該基金,2008年初同時管理華夏復興。截至2009年底,華夏紅利資產凈值270.05億元,是華夏旗下規模最大的單只基金。華夏復興資產凈值也達到了48.36億元。孫建冬管理資產合計超過300億元,可謂華夏基金管理主動型基金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
孫建冬的離職使得華夏基金公司失去了一位重將,而這對于持有上述兩只基金的160多萬持有人無疑影響更大。
從過往投資可見,由于管理資金規模較大,走在市場之前進行“自上而下”的資產配置是孫建冬業績突出的關鍵,而在個股選擇上雖多數不出基金重倉股的大范圍,但他選股的時點和操作不失靈活。
與王亞偉的 “不買基金重倉股”的另類投資相比,孫建冬的投資風格相對簡單明了,在公募基金業顯得更“主流”,受到不少同行的認可。
在華夏基金的投研體系中,投研決策會主席王亞偉為公司高管,投資部門分為股票類、固定收益類、專戶、國際等多個平行部門,各設一位總監。據了解,王亞偉對其他基金的投資決策參與較少,投資總監劉文動主管公募基金股票投資。離職前,孫建冬為華夏基金投資副總監。
也有業內人士猜測,除了時機成熟尋求個人事業的發展,在華夏基金公司內部的發展空間有限也是孫建冬離職的原因之一。
華夏也缺人
與王亞偉相比,華夏基金的其他基金經理似乎都顯得暗淡。
一位行業分析人士曾擔憂,華夏基金全公司舉力擁護一位明星基金經理的策略是否會影響其他基金經理的積極性。
無論是否與此有關,堪稱有業內最大投研團隊的華夏基金目前確實顯得“人手短缺”了,從2月4日的公告情況可見一斑,接手華夏復興的程海泳原為華夏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經理和負責QDII研究的國際投資總監,接手華夏平穩增長的嚴鴻宴則來自機構投資部。
有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透露,華夏基金部分研究員也出現離職現象。
2009年,原華夏優勢增長的基金經理張益馳離職自創私募;原中信紅利精選的基金經理孫建波在中信基金與華夏基金合并后,改任華夏基金研究員后轉投華商基金。此前2007年還曾有明星基金經理石波等人的相繼離去。
公開信息顯示,自2007年后,除了上述2008年入職的嚴鴻宴以外,華夏基金的公募基金經理團隊出現只出不進的狀況。
作為業內“老大”華夏基金對外來基金經理一直“高標準、嚴要求”。許多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若轉投華夏,很可能需從研究員做起,華夏基金曾將一些現在優秀的基金經理拒之門外。而基金經理在整個行業內本身都是稀缺人才,一些基金經理也并不愿屈就華夏基金。
華夏基金人士表示,基金行業的人員的流動屬正常現象,公司內部也在不斷地培養新的人才。
事實上,基金經理交叉管理基金的現象在華夏基金也尤為突出。
2009年底,華夏盛世基金一日售罄,募得180億。但管理華夏盛世的基金經理劉文動還同時管理華夏優勢增長以及華夏藍籌精選,因為發行規模較大、基金經理精力有限,很快,華夏盛世增聘了基金經理。
目前,劉文動、王亞偉、方軍、陽琨、鄭煜、李廣云等人都同時兼任三只或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
近期,華夏基金總經理多次表示出對人才流失等行業問題的擔憂,并稱:“沒有了優秀的人才,這個行業會成為沙灘上的樓閣,再漂亮也要坍塌的。”
高處不勝寒
截至2009年底,華夏基金管理規模達到2634.79億元,超過第二名易方達基金1000億之多,這已經是華夏基金連續三年來蟬聯行業規模冠軍。
但坐上頭把交椅的華夏基金現在也并不是那么舒服。
由于受累股權轉讓,監管部門暫停了華夏基金的新產品申請,短期內其新基金發行無望。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透露,華夏基金今年的新基金計劃中并沒有發行主動管理型股票投資方向新基金的計劃。但如果發行債券基金或被動投資的指數型基金,看似都不是今年市場的主流。
“不愁發行,華夏愁的可能是發行的規模太大,但人手不足,如果基金的業績不好反而影響品牌形象。”上述行業分析人士稱。
也因此,華夏基金對于華夏大盤精選是否打開申購或定投業務仍不敢“輕舉妄動”,華夏大盤精選只得維持半封閉狀態。
2009年,華夏旗下基金的業績表現與前兩年相比其實已經并不那么突出。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除了華夏大盤、華夏復興、華夏興華排在同類基金前10名內,華夏紅利排在前20名內,其余產品多數處于同類基金業績排名的中游。
目前,其新基金華夏盛世的凈值依然徘徊在1元以下。次新基金華夏滬深300在去年8月市場大跌初期錯誤看多而快速建倉,使其成為目前滬深300指數基金中凈值最低的基金。
今年初,由華夏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的一款信托理財產品因業績不佳出現投資者要求清盤事件,華夏基金回應為投資經理沒有把握好市場節奏,投資業績不理想。
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原因,華夏2010年在新產品發行上必將放慢腳步,做好業績、守住品牌顯得更為重要。華夏基金人士稱,人才流失不是華夏一家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新基金發行會從產品線的角度考慮,重要的還是將老基金的業績做好。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