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集團軍儼然成形,大佬壟斷地位遭后起之秀沖擊
⊙本報記者 吳曉婧
上周,隨著基金公司3季報披露完畢,各家基金公司根據季報披露的資產規模排名塵埃落定,基金業四大集團軍儼然成形。
基金業發展十余年,經過各方面“搏殺”,基金業的大佬奠定了屬于自己獨有的“江湖地位”,但正逐漸受到后起之秀的威脅。
位列第二集團軍的基金公司沒有明顯的缺點,各基金公司又各有其制勝的“獨門秘籍”,其競爭可謂異常激烈。
能否邁過“200億元”這個坎,對于第三集團軍的基金公司來說,則是能否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所在,因此沖規模成為其首要目標。
而就第四集團軍的基金公司來講,或許更應該考慮的是小基金公司的生存之道,即便這一集團軍黑馬頻出,但多數只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多數公司發展思路亟待調整。
⊙本報記者 吳曉婧
第一集團軍: 大佬壟斷地位被削弱
基金業發展十余年,行業領軍者儼然成形,但隨著基金業后起新秀的迅猛發展,基金業大佬的壟斷地位正逐漸被削弱。
從3季度基金公司資產規模排名來看,華夏、博時、嘉實、易方達和南方基金5家基金公司入圍 “千億級”俱樂部,毫無爭議地成為基金行業的領跑者,5家基金公司資產規模共計6976.67 億元,行業占比近三分之一。廣發、大成、華安、交銀施羅德以及銀華基金緊隨其后,資產規模均位列前十。
對比2004年末的數據可以看出,基金大佬的壟斷地位正逐漸被削弱。Wind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末,規模前五的南方、華夏、華安、博時和嘉實資產管理總規模為1409億元,幾乎占去當時基金業的“半壁江山”。
毫無疑問,基金公司數量不斷增加成為削弱龍頭基金公司壟斷地位的重要原因,各路資金均對基金業這塊誘人的大蛋糕“虎視眈眈”,目前等待成立批文的基金公司就多達12家,其中包括紐銀梅隆西部、國金通用、浙商基金、中英基金、平安大華等。
此外,后起新秀的迅猛發展也是削弱基金大佬壟斷地位的重要原因。基金業早已不再是“老十家”基金公司一統江湖,十年來的發展史,曾經的基金業大佬不乏沉寂的,資產規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老十家”也僅剩下6家。
不可否認的是,隸屬銀行系基金公司的交銀施羅德依靠其強勢的渠道背景,以及穩定向好的業績,近年來發展異常迅速。2005年成立的交銀施羅德基金,今年3季度資產規模達到598.86億元,排名第9位。此外,2001年成立的易方達基金其資產規模在3季度已經以微弱優勢超過南方基金,達到1112.30億元,排名晉升1位到達第4名。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基金近年來奠定了其難以撼動的江湖地位。天相統計數據顯示,3季度華夏基金資產規模遙遙領先,達到2322.12億元,是資產規模排名第2的博時基金的1.8倍。3季度,華夏基金新發指數基金的資產規模就高達244億元,而60家基金公司中,多達一半的基金公司資產規模在240億元之下。
第二集團軍:排名爭奪戰越發激烈
位于第二集團軍的基金公司特點是:銷售渠道、公司品牌以及基金業績并非樣樣拔尖,但均沒有明顯的缺點,各基金公司又各有其制勝的“獨門秘籍”,因此,這些基金公司的資產排名爭奪戰,更顯得異常激烈。
3季度資產規模超過500億元但未進入前10的基金公司共計4家,包括上投摩根、匯添富、融通基金和富國基金。此外,資產規模在400億到500億元的基金公司共計8家,其中包括景順長城、鵬華、華寶興業、工銀瑞信、諾安、國泰、長盛和長城基金。資產規模在200億元到400億元的基金公司共計10家,包括中郵、興業全球、海富通、光大保德信、建信、招商、國投瑞銀、泰達荷銀、長信和中銀基金。
上述22家基金公司組成了基金業的第二集團軍,其資產規模排名在3季度實現了大騰挪,沉寂者有之,崛起者亦有之。
3季度,上投摩根資產規模退出行業排名前十,位列第11位。曾經一度發展迅猛的基金公司,近年來人事動蕩加劇,基金投資業績也開始整體出現徘徊,3季度多只基金更是遭遇大幅贖回。
此外,富國基金資產排名也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由2季度末的第11名下滑3名至第14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該基金公司旗下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大幅縮水將該公司的資產規模排名拉下較多“身位”。即使富國基金在固定收益類投研能力具備良好口碑,但在固定收益類產品整體大幅縮水的大背景下,其產品也難逃贖回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海富通今年來旗下基金業績較好,尤其是海富通海外精選大幅領跑QDII基金,但海富通卻“尷尬”地遭遇了較大規模的贖回,資產規模由2季度末的第20位下降至第25位。分析人士認為,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投資者“獲利了結”或“回本撤出”等心理因素導致。
此外,匯添富今年來發展迅猛,資產排名上升4位,列在第12名,除了該公司旗下基金業績穩定外,3季度該公司成功發行了上證綜指基金成為其排名“躍升”的關鍵因素。
此外,國泰基金和興業基金均憑借其令人信服的業績實現了資產規模排名的上升。其中,國泰基金資產規模排名上升了3名,3季度該公司旗下7只偏股型基金均實現了資產規模的增加。此外,業績一直穩定靠前的興業全球資產規模排名也上升了2名。
第三集團軍:200億元!急需邁過的坎
“200億元對于基金公司而言是迫切想要邁過去的一個坎,資產規模達到200億元,可以辦專戶、可以申請QDII,對于基金公司而言,這的確是一個‘質的飛躍’。”一家合資基金的副總這樣說。
據悉,申請專戶資格和QDII資格據需要基金公司凈資產應不低于2億元人民幣,更為重要的則是,近一個季度管理資產規模不低于2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匯資產。
天相統計數據顯示,3季度資產規模在100億元到200億元之間的基金公司共計8家,這一數據環比減少了2家。其中,中海基金、友邦華泰和國海富蘭克林資產規模均在150億元之上,萬家、泰信、申萬巴黎、銀河以及信誠基金的資產規模則不足150億元。
據統計,上述8家公司中,已經擁有專戶業務資格的只有中海、友邦華泰和國海富蘭克林,上述3家基金公司在獲得專戶資格后,其資產規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縮水。
事實上,專戶“一對多”的開閘,成為今年基金業最吸引眼球的詞匯之一,分析人士認為,這或許將進一步加劇基金業的貧富差距,及早獲得專戶資格,對于基金公司而言顯得更為重要。近期,QDII基金的審批再度開閘,邁過200億元這道坎,對基金公司而言則更加迫切。
對于資產規模接近200億元但尚未獲得專戶業務資格的基金公司而言,突破規模瓶頸的兩個現實方法就是發新基金和加大持續營銷力度。據統計,除去申萬巴黎和銀河基金外,包括萬家、泰信以及信誠在內的3家基金公司在3季度均有新基金發行。
此外,由于新基金發行審批速度難以掌握,部分基金公司對于存量管理也相當重視。
據了解,除積極申報新產品并做好新基金發行外,上述某家基金公司領導近期要求各片區渠道經理加大拜訪機構客戶的力度,力圖增加旗下基金的規模,早日沖過200億的規模線,從而可以盡快申請到專戶和QDII資格。
第四集團軍:夾縫中何以求生存?
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下的,成為業內的殿后軍團。這一數據由2季報時的18上增加到20家,行業占比高達三分之一,堪憂的是,上述基金公司資產規模在3季度縮水十分明顯。
天相統計數據顯示,3季度資產規模低于100億元的20家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共計1131.14億元,環比減少了107.91億元,降幅達8.7%。其中,包括東吳基金、浦銀安盛、金元比聯和農銀匯理在內的4家基金公司資產規模縮水超過2成。農銀匯理成為3季度縮水最多的基金公司,資產規模由2季度末的111.98億元直線下降至62.31億元,環比減幅高達44.35%。
此外,資產規模低于50億元的基金公司共計8家,包括天弘、金元比聯、中歐、民生加銀、摩根士丹利華鑫和浦銀安盛等在內的6家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不足40億元。而40億元資產規模對基金公司來說,是公司的盈虧平衡線。
也即因此,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基金業,小基金公司如何立足,提升業績成為其關鍵之所在。但是,人才匱乏、投研力量不足卻是多數小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業績差、份額縮水最根本的原因。即使部分銀行系基金公司能夠憑借天然的渠道優勢,取得不俗的新基金首發規模,但基金產品最終還是需要靠業績說話的。
以農銀匯理為例,3季度農銀匯理旗下三只基金無一例外地遭遇了凈贖回,三只基金的總份額由報告期初的98.53億份縮水到報告期末的55.82億份,凈贖回高達42.71億份,凈贖回比例約為43.35%,3只基金在報告期內無一跑贏其業績基準。
值得注意的是,農銀匯理成長在股票型基金發行低迷的2008年、偏股型基金平均的募集份額僅為10.72億份的情況下,創下了高達68.43億份首募成績,居2008年股票型基金發行份額榜首,而3季度末,該基金份額僅為14.17億份,與首發規模相比,縮水比例近8成。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銀行系基金公司在新基金發行時具有天然的渠道優勢,發行份額可以遠超市場平均水平,但從歷史情況來看,多數新基金份額都會回歸到合理區間,尤其是在業績不太理想的情況下,份額縮水則會更加厲害。
不過,第四集團軍中也不乏“黑馬”基金公司。例如,新華基金由于今年來業績表現十分搶眼,2只老基金資產規模均有所增長,加上3季度1只基金,新華基金得以成為3季度資產規模增長比例最大的基金公司,增長比例達到211.34%,排名由2季度的倒數第二大幅提升了9名,位列行業第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