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高曉建 |
南方基金的王宏遠、交銀施羅德的李旭利……據統計,自2006年以來,至少有近20位明星基金經理或業內大佬相繼離開了公募基金。這不禁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思索:雖然眾多公募基金經理們在工作上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但他們是否想過,基金公司為培養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所付出的心血;基金經理在“另起爐灶”之時,是否對公司、對基民還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本文力求探索的是基金經理離職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因素驅動?目前在任的基金經理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有何想法?
⊙本報記者 徐婧婧
元老離任已成趨勢
隨著基金業又一大佬李旭利的離職,人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2006年年底。2006年12月30日,博時基金公司公告,肖華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博時價值增長證券投資基金和價值增長貳號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博時基金公司昔日明星基金經理的離任拉開了基金業大佬“奔私”或離職的大幕。
上投摩根呂俊、工銀瑞信江暉、華夏石波、嘉實王貴文、易方達梁文濤、廣發何震、信達澳銀的曾昭雄、南方王宏遠、交銀李旭利、嘉實王鵬、泰達荷銀李澤剛……這些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其中多數為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有的更是基金公司招攬客戶的“金字招牌”。
而此前有媒體披露,現任376名基金經理中有約22%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不足1年;有91位約24%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一年以上但不足兩年;僅有30位不足8%的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5年以上;而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10年以上者只剩華夏的王亞偉、匯豐晉信的林彤彤和華安的尚志民3人。
事實上,目前公募基金的元老離職已成趨勢,而仍留在公募基金的元老更是如大熊貓般珍稀。
緣何轉投私募?
為何如此多的基金經理選擇離開公募基金轉投私募?一位轉投私募的基金經理表示,“呆在公募基金有太多的限制規定,除了外部監管,內部監管更是條條框框很多很細,公募基金受的束縛很多,不自由,更是沒有隱私。一個人如果連隱私也沒有,是非常痛苦的。”
誠然,私募比公募在投資環境上寬松的多。私募基金經理可以自己炒股票,手機、msn不會被監管,有足夠的自由。公募基金業績月排名、季度和年度排名對基金經理來說壓力很大,因為這直接影響基金經理獎金甚至能不能在基金業繼續混下去。
私募基金研究隊伍雖然無法與公募基金比,但對于某些行業,某些公司,特別專業,甚至勝過公募基金。有基金經理表示,因為種種原因,有時候公司的研究員根本不支持基金經理的投資,甚至研究員和基金經理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基金經理自身的想法得不到實踐,這讓基金經理覺得沒有自己的思想。
公募基金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公司制度往往決定了基金經理的去留。有基金經理抱怨,“公司的領導層太過強勢,所有的投資決策都由總經理一人決定,有時候自己想加倉也不能,想減倉也不讓,投資思路完全被打亂。”
而也有一些基金經理不禁感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復雜的,呆在公募基金,業績雖然上去了,可公司內部的‘斗爭’太復雜,即使自己有能耐也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不如自己單干,尋找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當然,有些明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是屬于功成身退,釋放壓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由于私募基金管理層次極少,許多大投資,老總一個人拍板就行,甚至一個電話,馬上就投了。但公募基金有投資委員會,有很多程序要走,有時機會稍縱即逝。其實,許多情況下,投資是明星個人的藝術表演,就像NBA樣,明星的作用很大。因為市場變化很大,公司在變化,并不是每個領導成員都能從迷霧中看出未來。”一位基金經理如此認為。
而事實上,股神巴菲特根本沒有決策委員會,林奇在決策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權。私募基金更容易發揮明星的作用,公募基金則更容易產生官僚體制,限制個人的發揮。
壓力最大來自排名
那么,公募基金經理到底有哪些壓力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句玩笑話中探出真諦。“做投資壓力大,做基金經理壓力更大。目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千萬不要掉頭發。”上海一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自嘲。
的確,在基民的眼里和媒體的聚光燈下,基金經理是很光鮮的職業,手握百億資金在股市上叱咤風云。然而基金經理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
“剛做基金經理那會,如果每周能有一天可以從下午4點睡到晚上7點,并且不被任何外界因素吵醒,那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一位入行一年多的基金經理如此表示。
對于一名剛進基金業的新基金經理,他的壓力就是否能在行業立足。而前兩年的業績尤其重要,如果交不出一份像樣的成績單,基本上他的基金經理生涯宣告結束。多數新進基金經理只能退回券商,去投資部門隨便混個職務,如果真的無法在行業立足,這種郁悶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有時候連續幾晚都會夢到自己執掌的基金業績不好,排名滑落。”采訪了多位基金經理后,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基金經理都將業績排名視為最大的壓力。目前業內對基金的排名已經細分到了日排名、周排名、月排名、季排名以及年度排名。
“受制于短期的排名壓力,現在的基金經理更像是趨勢投資者,包括我自己也成了趨勢投資者,我所崇拜的價值投資理念根本無從實現。當市場風格輪換,你也得緊跟熱點更換股票,有時候感覺自己像交易員,有時候感覺自己又像是個賭徒,賭下一個市場熱點是什么。”一位基金經理非常無奈地對記者表示。
然而對于排名,業內人士卻認為,細化的基金排名確實給基金經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各行各業誰的壓力又小呢?如果基金經理連最基本的排名壓力都無法承受,那么基民又怎能放心地把自己半輩子甚至是大半輩子的積蓄交給他們管理?基金經理又怎能與百萬甚至千萬年薪相匹配呢?
呼喚林奇式的基金經理
如同上文所說種種,基金經理確實承受著超過一般人的壓力,然而基金經理是否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曾經培養過自己的公司?畢竟基金公司給予了基金經理施展才能的平臺,給予其超越普通人百倍甚至千倍的薪酬,而給予的壓力卻并不會超越普通人的百倍或千倍。
比起海外成熟的資本市場,走過了10個年頭的中國基金業依然非常年輕,也存在一些天生固有的缺陷。海內外基金行業的制度和文化差異,也使基金經理對職業價值的評判有很大差異。比如,在美國,基金經理可以從不斷改善提升自己業績水平中獲得社會廣泛尊重和成就感,這在中國卻是很有限的。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海外的基金經理的職業年限比中國要長得多,中國與海外基金經理的穩定性存在巨大差異。
或許國內基金經理的壓力甚于海外的基金經理,但有壓力才有動力,也許這正是國內公募基金培養人才的另一種方式:給予超越常人的壓力,磨煉出堅韌的意志品質。
試問,中國又有多少行業能有基金經理這樣的高薪待遇。公募基金業應樹立起良好的企業文化,基金經理更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曾經培養過自己的基金公司,進而去更好地回報社會、回報信任自己的基民。
目前,中國公募基金業需要呼喚更多的林奇式的基金經理。林奇當之無愧的是最優秀的基金經理,其管理的麥哲倫基金連續13年復合收益率達到29%,基金從2000萬美元成長到140億美元。林奇從業年限之久,為投資者帶來的回報之多是每個基金經理都應該學習的楷模。
他每天6點15分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點15分回家。一年行程10萬英里,相當于一個工作日400英里。每天午餐都見一家公司,每天聽200個經紀人的意見。他和他的助手每月要將2000家公司檢查一遍。他所承受的壓力比起中國的基金經理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基金業也需要像林奇這樣的基金經理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