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正的舵手?
獨到的策略、抱團的作風。天南地北而來的QFII為何出現這些特點?
實際上,這是QFII越來越集中的結果。
雖然獲得額度的QFII機構有53家之多,但是并不是53家機構都親自投資。
據基金公司人士介紹,一部分境內設有合資基金公司的QFII會選擇將其資金交由合資基金公司管理。比如怡富資產管理公司會交給母公司摩根富林明的合資公司上投摩根管理。
而一些國內基金公司亦會和海外客戶協商染指QFII業務。據悉,博時基金等都有海外合作伙伴。
以上投資較為分散,并且投資行為和國內基金相差無幾。比如第一季度在怡富中國基金(JF China A(dist)),中國市場的配股量為95.7%,而前五大重倉股分別為中國建設銀行10%,中國人壽9.6%,中國移動9.4%,中國石油化工7.5%,中國招商銀行4.7%。在怡富中國先鋒A股基金(JF Pioneer A Share)中,42%配股A股金融股,而前五大重倉股分別為徐工科技9.1%,貴州茅臺8.4%,中國人壽8.3%,深圳華僑城5.5%,三一重工4.9%。另外一只大中國基金(JF Greater China),在中國市場配置為52%,前五大重倉股其中是A股的分別為中國移動9.1%,中國建設銀行5.6%,中國人壽5.1%,中國工商銀行4.4%。
這和中國國內的許多基金配置非常相像。
此外,據業內介紹,中金公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券商亦被聘為一些QFII的投資顧問。這部分QFII投資和國內券商自營行為趨同。
但由于這些QFII規模較之A股基金小,因此不會顯示在十大流通股之列。
而據了解,更有超過20億美元的QFII資金是通過英國愛丁堡的一家專業的投資公司馬丁可利來管理的。這才是QFII不同于國內機構尤其是基金的原因。
馬丁可利較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行在中國不是一家非常出名的投資管理公司,但是作為一個在華投資資格較有經驗的機構,在外資機構中如一家精耕細作的老店。截至2008年6月,該公司旗下管理的資產為157億美元,其中中國資產占18%約28.26億美元。
類似的機構還有幾家。又如全球最大的富達基金雖然至今未獲得QFII資格,但旗下基金富達東南亞基金卻投資中國股市。占比高達35.1%。根據該基金3月31日的報告所出資產規模26.79億美元計算,該基金投資到中國股市的資金達9.4億美元。
和國內基金相比,這類外資機構有自己獨到的選股方式。
據業內介紹,馬丁可利中國在上海的辦公室里共有15個員工,其中8個是研究員,4個是基金經理。這同國內基金公司人員龐雜形成鮮明對比。
同國內基金公司最大的不同是,馬丁可利的研究員并非按照行業進行劃分,而是按研究地區劃分。
在投資風格上,主要以自下而上的投資風格為主,也就是尋找好的有潛力的企業來作為投資的主要對象。
該公司的負責人Chris Ruffle在提供給記者的一份報告中講到了選股和賣股的一些緣由。
報告稱,公司最近買入了在上海地區附近的申能股份(600642),認為下降的煤價將迅速提升該企業的盈利能力。另外新進了武漢百貨(000501),因為該公司是中國中原地區的領先的零售商。Chris Ruffle 寫到:“我們買入了中信證券(600030)和平安保險(601318),因為我們發現平安的A股低于其H股股價,因而有價值回歸的可能性。”
報告又說,“我們繼續減持格力電器(000651),因為認為該企業的海外市場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們保持鹽湖鉀肥(000792)的倉位,因為我們相信鉀肥價格被壓低。另外,由于近期金價持續增長,我們賣掉了紫金礦業(601899)。”
券商化的“QFII”
而由于租用了其他QFII額度的投資公司,在投資過程中,仍是以這些被租用額度的QFII機構的名義作投資,同時這些出租額度的QFII通常把額度分給多個投資公司管理,因而,表面上多家QFII的的買賣,很大可能是一家進行投資活動。
問題是馬丁可利這樣的公司是如何將超出自己擁有的QFII額度之外的資金運進中國?
在Chris Ruffle給記者提供的報告中解釋了原因。在比如馬丁可利旗下中國A股基金資金規模達4.26億美元,其中租用QFII額度的配置為:荷蘭商業銀行占42.6%,約為1.8億美元,瑞銀占28.6%約為1.22億美元,美林國際占15.8%約0.68億美元,匯豐銀行占8%約0.34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占5%約0.21億美元。
而由于租用了其他QFII額度的投資公司,在投資過程中,仍是以這些被租用額度的QFII機構的名義作投資,同時這些出租額度的QFII通常把額度分給多個投資公司管理,因而,表面上多家QFII的“同進同出”,很大可能是一家進行投資活動。
據一位知情人透露,具體的操作模式如下:一家申請了一定額度的QFII將這個額度交給一個或多個投資管理公司管理投資。這個投資管理公司一般是境外機構,可能也是獲得了一定額度的QFII,但也有可能不是。用這個額度投資A股后,增值的部分屬于投資管理公司,而出租額度的QFII機構會定期獲得一定的租用費或者“軟傭金”。
這只是管道型QFII收入的一個來源。另一個來源類似于券商。
租用方在進行交易時也要上繳一部分手續費給“東家”。專門從事租用QFII額度的機構實際上“券商化”。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券商化”的QFII往往是國際大型銀行,并對市場有較大影響力。
可以觀察到,在53家QFII機構中,22家機構的額度不超過1億美元,17家機構的額度是在1億到2億美元之間,其中2億的為11家。14家機構的額度超過2億美元。
另外,在這53家QFII機構中,20家機構的QFII額度增加。調整后,最大的幾家為:瑞士銀行(以下簡稱瑞銀)8億美元,花旗環球金融有限公司5.5億美元,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5億美元,富通銀行5億美元,德意志銀行4億美元。不難發現,這幾家額度最高的QFII均為商業銀行。
也不難發現,這些大行經常對A股進行評論,并且對部分個股進行評級。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這些工作的目的之一是創造更多的交易需求,從而為公司創造更多的手續費收入。只做股票交易的中介而不做投資,這樣,也不會影響其利潤豐厚的投行業務。
而另一種QFII例如比爾蓋茨基金會、一些大學等也將額度租用給境內或境外的投資公司進行投研活動。
這些獲批了相對較大額度的QFII之所以“券商化”是因為QFII額度的稀缺性。雖然作為新興市場的中國,近年來一直受到海外資金投資的大力追捧。能獲得QFII額度的主要為四種外資金融機構: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商業銀行,但在申請QFII資格之前要通過頗高的審核標準。
于是一些投資機構一方面聯系了擁有額度的機構租用它們的管道;另一方面聯系海外客戶,募資。
馬丁可利通過租用不同公司QFII額度投資A股,盡管它自身只有1.2億美元的QFII額度,但它儼然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QFII。事實上,像馬丁可利公司那樣租用額度進行投資的還有哥倫比亞大學等其他機構。而擁有8億美元QFII額度的瑞士銀行竟沒有一分錢的投資。
另類中國通道
仔細觀察發現,這些主投中國的基金只有3家是已獲QFII投資額度的公司,分別是荷蘭銀行、摩根大通銀行和哥倫比亞大學。另有2家則是獲得QFII資格但尚未獲得額度的機構,分別是鄧普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及聯博有限公司。
通過這種做法,實際上,外資并不需要QFII額度即可進入中國。
4月初理柏公布了第一季中國基金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QFII A 股基金3 月平均業績增長13.60%,優于國內股票基金同期平均業績增長的12.06%,同時,一季度平均業績增長27.16%,亦優于國內股票基金同期業績增長的24.40%。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國基金市場上,主投中國股票的亞太(除日本)(Pacific/Asia ex Japan Stk)的基金的業績赫然卓著。根據美國晨星網4月15日的數據,亞太(除日本)股票市場的148家基金一個月內的平均收益率為22.80%,明顯優于美國基金市場上一個月內的整體平均收益率9.31%。而在這些基金中超過半數為主投中國的基金。
其中,帶頭領漲的是一家非QFII的基金公司ProFunds基金管理公司的ProFunds超越中國(ProFunds Ultra China)。該基金一個月內的收益率43.29%,在美國基金市場全部基金中,該基金一個月內收益率排名為第4位。在ProFunds超越中國最近一期公布的投資組合當中,配股最多的兩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分別為,中國人壽保險(601628)4.78%,中國石化(600028)4.39%。
仔細觀察發現,這些主投中國的基金只有3家是已獲QFII投資額度的公司,分別是荷蘭銀行、摩根大通銀行和哥倫比亞大學。另有2家則是獲得QFII資格但尚未獲得額度的機構,分別是鄧普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及聯博有限公司。
還有一些怪現象。據哥倫比亞大學主投中國的基金哥倫比亞大中國(Columbia Greater China A)2009年第一季報顯示,在該基金的資產配比中,股票配比為98.4%,而投資A股的份額為64.2%,為0.9億美元;而在另一只哥倫比亞新興市場(Columbia Emerging Market Z)的資產配比中,股票配比為98.5%,而投資A股的份額為15%,為0.35億美元,明顯超出其1億美元的QFII投資額度。而哥倫比亞大學投資的基金哥倫比亞大中國(Columbia Greater China A)成立的時間是2005年5月19日,比該公司2007年獲得額度時間早兩年。
ProFunds集團公司的CEO Michael Sapir曾向媒體表示,很多海外投資者或投資于中國的H股,或透過QFII投資于中國A股,這不是什么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