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興
據統計顯示,自2006年以來,一名叫周薔的神秘散戶跟隨融通基金公司旗下的新藍籌基金、通乾基金共同出現在新中基、海南海藥、廣州冷機、川化股份四只個股的十大流通股東中,獲利已近2000萬元。而記者仔細分析周薔買入個股后的時間發現,其買入時機非常蹊蹺,要不是在其買入后不久融通系基金開始大舉進駐,從而拉升股價;要不就是其精準抄底融通系的被套股,而融通系隨后也開始奮力“自救”。有市場人士認為,從周薔買入時機、融通系基金的業績,以及買入的四只個股特點看,不排除有老鼠倉的嫌疑。 (4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
只要稍有股市常識的投資者,在讀了上述報道后,十有八九會對相關市場人士有老鼠倉嫌疑的看法表示認同。關鍵的問題在于,就現有股市所有的“合理性懷疑”來說,還缺乏具有及時性、制度性、規范化的市場監管反應機制。因此,設計與建立對“合理性懷疑”的股市監管反應機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就A股市場而言,或許由其自身的發展階段特征所決定,市場監管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向來就是一個有待完善和健全的難題。且不說早年的銀廣廈、藍田股份等垃圾股上市的事例,就是在老鼠倉問題上,雖然也有對上投摩根原基金經理唐健等查處,但是,與眾多股市投資者所認為的老鼠倉相比,查處屈指可數的幾個案件,顯然還難以打消市場投資者的相關思維定勢。在這樣的市場狀況下,對監管機關來說,除了要進一步完善上市申請的事前審核程序外,還有必要建立將市場“合理性懷疑”包括在內的事中、事后監管反應機制,就像近期對立立電子上市申請的否決一樣。在市場監管層面,對市場的“合理性懷疑”做出及時反應,并就此進一步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的監管機制。
就提高市場公正水平而言,由于股市包括老鼠倉在內的違規交易活動大多具有相當隱蔽性,在取證方面也存在相當的難度,所以,在制度健全上,也需要建立對國內股市所有的“合理性懷疑”反應機制。這在結果上不僅可以有效彌補現有監管制度的不足,并且由內幕交易的最大受害者的利益關系所決定,無論是投資機構者還是中小投資者,都肯定會對這樣的反應機制持贊成態度。此制度機制一旦出臺,既可以對市違規交易行為形成震懾,也可以提高市場整體公正水平。
所以,筆者建議改變現有監管工作中的對市場“合理性懷疑”反應的不確定性,并對其做出制度化、規范化的相應安排。這對股市肯定是一種制度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