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三環的一家高層寫字樓里,記者見到了趙曉(化名),曾經在行業監管部門和國有金融機構任過職的他,2006年底在北京注冊成立了一家投資管理公司,但是他進入投資這個行業,可能要追溯到更早的幾年前。“PE(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正在經歷著瘋狂過后的死亡,這個時間可能是一兩年,也許會更長。”趙曉用一句“滄桑”概括了現在大多數PE面臨的真實處境。
如果說,不到兩年的大牛市造就了無數個市場神話,誕生出一些傳奇人物和機構,使他們完成從不名一文到億萬身價的驚人跨越,是促成PE大發展、大躍進的溫床的話,那么,自2008年以來持續低迷的市場則成為埋葬超級富翁的墳墓。目前,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很多PE正面臨著資金鏈斷裂、曾經高位接盤的項目無法獲得預期回報的巨大壓力,如何生存,成為這個曾經瘋狂的行業最關心的話題。
“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企業”
在和趙曉接近兩個小時的談話中,記者了解到,他和他的團隊主要專注于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和二級市場的流通股投資,重點投資領域是農業中的高端養殖。公司不大,只有15個人,以他自己的話說,人貴在精不在多,“巴菲特的公司也只有13個人。”他不只做基金管理人(GP),也自己投資資金于其中,做LP(有限合伙人,基金的投資人)。
“三年前,正是中國的PE興起之時”,正如趙曉所說,那時PE的熱潮在中國剛剛形成,被所有的PE界人士津津樂道的是之前兩個最令人艷羨的案例:蒙牛神話和攜程奇跡。
2002年開始,摩根士丹利與鼎暉、英聯三家機構先后以各種方式投資蒙牛約5億元人民幣,接受國際資本注入的蒙牛由最初的7.24億元銷售額增長至2005年的108.24億元,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長為如今國內乳業巨頭。而三家公司的投入產出比約為500%,可謂賺得是盤滿缽滿。而1999年成立的攜程網,一開始就得到IDG第一輪投資50萬美元。緊接著2000年又接受軟銀、上海實業、美國Orchid(蘭花基金)、晨興集團,以及追加投資的IDG第二輪注資500萬美元。2003年底,攜程網成為第一只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發行價為18美元,開盤價為24.01美元,至收盤漲幅達88.56%。
“2006年和2007年二級市場的牛市極大地激發了PE的熱情,也產生大量泡沫,而二級市場的泡沫反過來又促進一級市場泡沫的產生。”趙曉說。據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咨詢顧問清科集團披露的信息顯示,僅僅2006年上半年,就有17支針對亞洲(投資地域含中國在內)的私募基金成功募集46.31億美元。與此同時,私募基金在中國內地共計31個投資案例,整體投資規模高達55.59億美元。
“沒有人能夠抵御這樣迅速和高額的回報,那時候催生了大量小的私人股權基金,甚至幾千萬的也有,有的選擇做PE的人甚至連它是什么都沒太清楚就開始建立基金管理公司了,這兩年建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全國估計有數千家。”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
“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企業”,趙曉說,“很多國內的民間資金和外資,都把資金往PE投。那時PE投資的成本太高,能有12倍至15倍的市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