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黃 炎 李 玲
本報7月14日A1版刊發的《基金公司旱澇保收遭質疑》一文引起關注。“基民虧,基金賺”的怪圈讓不少基民心里不是滋味。針對中國基金市場獨有的“怪圈”,不少基民呼吁降低或停收基金管理費,提高基金投資的主動性和投資者的收益率。
然而,業內人士稱,既定銷售合同的“約束”以及制度設計的“缺陷”,意味著管理費改革進程或將舉步維艱。
降低管理費呼聲日隆
記者日前在銀行等基金代銷點了解到,大幅降低基金管理費已成為基民的心聲。
“基民確實虧得慘。”據某銀行基金代售網點人士透露,2007年10月以后,通過該行申購1元基金的市民,至今還被套的人超過九成,最慘者浮虧一半以上,每天咨詢基金后市走向的基金持有人絡繹不絕。
基民范先生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去年他用15萬元申購了某海外基金,申購時基金凈值為1元,本指望比自己投資A股的回報要高,沒想到凈值一路下跌至0.638元,至今仍被深套。盡管如此,該基金仍收取高達1.8%的管理費。
“這是一種社會責任!”范先生激動地表示,在市場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卻出現“基民虧,基金賺”的現象極不合理,基金公司應在基金暴跌時主動降低或取消基金管理費,在基金上漲時恢復基金管理費,這樣才能體現基金公司與客戶同甘共苦。
基民伍先生認為,投資者買基金要承擔市場風險,基金公司作為具體投資機構也應與基民一樣承擔連帶風險,尤其是在當前如此多基民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基金公司豈能無動于衷照收管理費?
對于基民要求降低基金管理費的呼聲,中行、建行等銀行基金代售點負責人稱,基金公司看到基民申購熱中的商機,由于監管層當時不輕易批準發行新基金,于是基金公司便接二連三地拆分老基金,以賺取更多管理費。
管理費下調空間幾何?
據記者了解,目前投資者購買基金主要須支付四項費用。其中,直接費用包括交易時產生的認購費(或申購費)和贖回費,這部分費用由投資者直接承擔;間接費用從基金凈值中直接扣除,包括管理費、托管費和運作費等。
在牛市中,部分基金公司高層說,管理層對于新基金的發行應該放開,要進一步“市場化”,這種言論被有關人士解讀為本質上與上市公司瘋狂圈錢并無二致。
基金公司發展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管理費嗎?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王群航透露,基金公司發展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錢,目前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除了維持正常的經營運作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為了鼓勵銀行促銷而分給了銀行。
與境外同業的費率水平相比,香港基金公會公布的基金管理費方案為:債券基金年費率為0.5%至1.5%,股票基金年費率為1%至2%;在美國等基金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基金的管理年費率通常為1%左右;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管理費水平普遍較高,部分發展中國家管理費年費率甚至超過3%。而中國內地基金管理年費率起初定為2.5%,目前為1.5%。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股票基金管理費都是按1.5%的年費率提取的,開放式基金還要加1.5%的申購費和0.5%的贖回費,這樣投資者承擔的成本要達到3.5%。如果算上1年期銀行定期儲蓄近2%的利率,投資者的機會成本要上升到5.5%。更重要的是,開放式基金與封閉式基金都是風險資產,雖然這個風險溢價成本很難確定,但大致在3%左右。因此當開放式基金年收益率達到8.5%時,投資者承擔的風險收益對稱率才與1年期存款是一樣的,“這樣的成本顯然是太高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