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瑩穎
一場資金流出新興經濟體的恐慌,正在因印度、印尼等亞太股市的暴跌迅速蔓延。部分歐美套利型資金的回撤,也引發國內機構對A股市場的擔憂。
盡管歐美套利資金流出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但人民幣回流的速度有可能同步加快。就在部分“套利”型歐美資金回流時,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情況表明,沉淀于國際市場的人民幣正在密謀一場“返鄉”潮。
“套利”型外資謀退
Peter chen的團隊最近一個月特別忙。這家總部位于香港中環的PE機構,為了說服LP(有限合伙人)追加投資,不斷奔走游說。最終結果卻讓peter chen團隊略感失望。
“我們去年就發現,國內PE開始清倉甩賣一些非常優質的項目,這是一個介入的好機會。但是近段時間要說服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的LP追加投資并不容易。”Perter chen失望地說。去年9月,盡管他的團隊在業內不過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丁,卻輕輕松松地從歐美投資人那里募集了超過50多億元的人民幣基金。
與Peter chen在同一棟樓辦公的咨詢機構,他們的業務正好與Peter chen團隊反向,最近數月生意卻接踵而至。該機構的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2008年前后介入中國企業的一些歐美資金,近期都希望尋找新買家,以兌現收益。
事實上,這種歐美套利資金的撤資潮,在其他新興經濟體表現得更為明顯。貝萊德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有1024億美元流入北美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日本凈流入28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歐洲也吸金43億美元。相比之下,新興經濟體的ETF凈流出76億美元。
近期關于美聯儲可能退出QE的傳言再度成為市場熱點。港股操盤手李揚指出,“美股財報行情基本告一段落,市場注意力轉向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美聯儲退出QE如同給金融市場投放一顆原子彈,新興經濟體首當其沖,熱錢流走之后經濟可能失血。”
海外人民幣謀“返鄉”
盡管部分歐美套利資金流出的意愿在逐步加大,但人民幣回流的速度有可能進一步加快,這可從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一窺端倪。
為攬到更多人民幣存款,香港一家中資銀行人士陳明(化名)從去年開始,就與同事們想盡辦法。陳明所在的網點位于香港九龍彌敦道。
從歐美資金撤離的情況看,大部分屬于前期獲利的套利資金,一些長期資金仍在尋找各種機會進入中國市場。摩根大通本周二發布報告,將中國股市的評級提高至“持有”。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缺乏利潤空間,人民幣業務對于香港銀行來說,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然而情況從去年初悄然發生改變。從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到開放境外直接投資,再到允許境外資金投資內地股票及債券市場,香港銀行業人民幣業務騰挪的空間急速擴大。陳明說,“與內地相似,港銀若做人民幣業務也必須保持一定的存貸比,而目前香港的人民幣資金大部分集中于渣打、中銀香港、匯豐三家大行手中,這就逼得其他銀行用一些優惠手段爭搶人民幣存款。”
涉及人民幣的各種業務中,RQFII最引人注目。今年以來,監管層將RQFII的整體額度擴大到2700億元人民幣,大批駐港機構獲得RQFII額度,投資范圍從債券類產品或A股ETF產品,擴展到掛鉤指數的實物ETF產品。值得注意的是,以RQFII產品為主的人民幣產品可能在近期密集發售。比如,從下周起,多只與中華120指數系列掛鉤的ETF產品將陸續登場,短期內預計約有60億元資金進入A股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至今大部分申購RQFII產品的是中資機構。“從銀行渠道幫忙給我們做的幾場客戶推介會看,參與的大都是中資人士,歐美系較少,畢竟手頭人民幣資金較多的仍是駐港的中資機構。”香港一家本土資產管理公司人士稱。
外資總體未現流出
從歐美資金撤離的情況看,大部分屬于前期獲利的套利資金,一些長期資金仍在尋找各種機會進入中國市場。摩根大通本周二發布報告,將中國股市的評級提高至“持有”。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即使處于政策調控期的房地產領域,仍有外資殺入。例如,近日黑石集團運營的一只專注于亞洲的房地產基金,本周提出一份收購要約,計劃斥資25億港元收購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泰升集團(Tysan Holdings Ltd.)。
瑞士銀行近日也表示,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將與上海一個區政府以及一家保險公司聯合設立一只保障房投資基金。該基金可能使用公共及私人融資,幫助建造更多的低價房屋。據數據跟蹤商Preqin的數據,今年以來境外房地產管理公司已籌集16億美元封閉型基金,用于中國的住宅投資,高于2012年籌集的8億美元和2011年籌集的4億美元。
上述判斷也可以從外匯局的數據中得到印證。5月銀行結售匯順差104億美元,6月銀行結售匯小幅逆差4億美元,目前中國沒有出現外資主動、集中撤離的跡象。對于外匯局近期的數據,招商證券[微博]判斷,QE退出對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的負面影響已在六七月體現。在美聯儲QE退出真正實施前,國際資本將以觀望為主,貿易支撐下的中國跨境資金凈流入的可能性較高,單邊下滑的概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