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3年起,中國就開始推動人民幣的全面自由兌換改革,但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97年亞洲金融危機打破了原有的改革計劃。而后,一直過分依賴外部需求推動增長的中國經濟,儲蓄率不斷攀升,進而使得改革的迫切性不斷減少。這其中很難分辨因果關系,但肯定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經濟學人》寫道:
“在1993年,中國首次承諾推進人民幣全面自由兌換,并設定了2000年為限期。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破壞了中國早期快速推進放開資本賬戶的計劃。而中國經濟結構的獨特性也緩解了改革的緊迫性。大部分放開資本管制的新興經濟體,都是因為它們希望引入更多的資金。通過引入國外資本,貧窮的國家可以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投資規模可以大于它們能承擔得起的儲蓄水平。”
中國的儲蓄水平要比其投資水平更高,而且投資水平已經高得不正常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匯率市場化改革變得更加微妙了。在上月公布的一份關于中國經濟的報告中,IMF指出,(中國)資本流動的逐步自由化將會提高投資的效應(相對于數量而言)。
然而,雖然近十年中國經濟經歷了“畸形的”高速發展,但其中累積的矛盾卻越來越嚴重,人民幣實現全面自由兌換的改革又不得不提上了政府的議程。現在,人民幣改革更像是不得已而為之,市場對于改革的結果存在巨大的分歧,可能連政府也對結果沒有很好的把握—市場和政府最擔心的,莫過于資本的嚴重外流:
“與大部分其它國家相比,中國仍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雖然政府會設定存款利率的上限,但這仍高于美國和日本的存款利率。同時人民幣匯率仍在升值,上周兌美元創下了6.12的19年高位。可以肯定,2013年一季度,流入中國的短期資本規模再次上升:排除國外直接投資的凈投資流入,達到582億美元。”
然而,很多中國懷疑論者提出了相反的結論。他們認為,中國家庭對中國經濟增長下滑和政府政策反復無常的擔憂,使他們將捉住機會把資產轉移到國外。現在,個人已經容許每年換匯5萬美元,很多人已經找到方法繞開這個限制。悲觀者認為,如果資本的水閘被打開,更多的資金會流出中國。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時,短期資本流動就改變了方向,開始流出中國,這似乎證明了悲觀者的觀點。
以下是IMF的看法,IMF認為,相對于現在讓中國央行集中輸出資本的模式,開放資本管制,起碼能提高外匯儲備的收益:
在報告中,IMF的經濟學家給出了他們的觀點—“如果中國放松資本管制將會發生什么”。他們集中關注“證券組合”投資:購買純粹的金融資產,比如說債券和股票,而忽略長期直接投資或銀行借貸。他們的結論是,雙向的跨國資本流動都會大幅增加。但“證券組合”投資的外流將占主要地位。
IMF在報告中估計,外國人將購買的中國證券最少只會占中國GDP的2%,最多只會占10%。另一方面,中國居民將購買約占中國GDP15-25%的外國資產。這些交叉流動加在一起,將增加中國持有凈外國資產的價值高達中國GDP的18%。
面對如此大規模的資本外流,人民幣匯率將肯定會下跌嗎?IMF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匯率仍然被“輕微低估”。以上兩個結論可以統一起來嗎?IMF研究的資本流動集中在“證券組合”投資,但人民幣的命運也應該取決于其他貨幣流動的類型。今天,中國最大的資本輸出是通過央行發生的。中國央行購買美元(和其它外匯資產)來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來自中國大規模貿易順差和所吸引的直接投資的壓力。如果資本管制被取消,私營部門的資本外流,這種壓力將會緩解。中國央行就可以停止以現在的速度囤積外匯儲備。總之,如果中國的企業和家庭購買更多的外國資產,中國的央行就可以減少購買量了。
這將是個好消息。中國私營部門投資者將可能購買更多回報更高的資產,而不像央行更多地局限于購買安全的低收益證券。
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涉及的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可能現在根本就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作者:莫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