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在解決曠日已久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問題上,全球目光已再次聚焦“中國態度”。
解決波及面甚廣的歐債危機,歐盟峰會決定加強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EFSF原本有4400億歐元的可支配資金,而救助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后還剩2500億歐元。此次峰會允許EFSF以5倍杠桿率向市場融資。也就是說,EFSF將謀求1萬億歐元(約合1.4萬億美元)的融資。
這些錢從哪里來?歐盟把目光再度投向了估計擁有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
法國總統薩科齊27日親自致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象征性地發出了請中國購買歐元證券的“要約”。而歐洲金融穩定基金首席執行官雷達林也于28日訪華,尋求支持。
歐洲的求救信號自然再度引發分析人士熱議,到底中國該不該“援歐”?
首先,金磚國家也面臨著責任、風險和利益的多重考量。巴西財長曼特加25日表示,巴西沒有購買歐洲債券的意向,歐洲應自己解決財政問題。但全球經濟高度互相依存的今日,歐債危機似乎又越來越難讓新興經濟體置身世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張永軍表示,一方面,從態度上來講中國應該是出手去救助歐洲,因為畢竟現在全世界的經濟都連成一起,歐盟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歐盟整個經濟出了問題,對于中國肯定是影響不利的;去救助歐洲,對于穩定世界經濟肯定是有利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怎么去救?現在這些報道都是說,通過IMF去組織一個特別的基金去操作,這個方式從中國這方面來看,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現在的問題在于很多操作的細節沒有確定。中國如果說去參與這個過程,就應該參與這個方案的設計。
中國人民銀行經濟學家李稻葵(微博)27日表示,幫助歐元區解決債務危機符合中國的經濟的長遠利益和最終利益,因為歐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他強調不能揮霍了中國納稅人的錢。
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27日稱,從政治角度考慮一下歐洲問題:薩科齊向中國求援。在歐洲問題上,中國的國家力量和金融權勢也開始超過美國。參與歐債問題的解決對于中國來說有著多重意義,多元化自身的外匯儲備,有利于自身的出口,阻擋美元強權。一石三鳥。
復旦大學(微博)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表示,從戰略和長遠的角度考慮,中國此時應該出手,拯救歐盟將惠及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尤其是對歐元區的出口貿易方面,另一方面,作為世界經濟核心國之一,中國也有責任參與協助歐盟處理債務危機,建立良好的國家聲譽和國際形象。不過,沈丁立也指出,歐債畢竟不同于美國國債,風險因素也應該認真考慮。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盧進勇認為,籌措資金拯救歐盟無可厚非,但如果中國考慮購買歐債,首先要考慮自身的投資風險和收益,并要研究看清歐債危機的前景,盡最大可能地保證所購買歐元資產保值增值,再幫助歐元區國家渡過債務危機的難關。
韓國未來資產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貝爾徹(Bill Belchere)表示,“中方肯定會伸出援手,但他們不會沒有自己的考慮”。貝爾徹認為,中國可能傾向于通過購買北歐國家債,給歐洲救助資金提供支持,或者通過IMF提供支援,但是卻很可能會遠離核心的問題債券,最可能采取的緊急救援行動是購買風險較小的德法國債。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微博)27日稱:“如果參與首先必須保證本金絕對安全,收益率能覆蓋歐元區通脹率。在政治上,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尊重中國人權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在經貿上,減少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取消對中國資本到歐盟的歧視性政策。”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張陶偉則提出了更為謹慎的觀點,從目前中國外匯儲備減少判斷,今年初中國購買的歐元資產可能已經虧損近半,如果這次再買,中國就很可能必須做好再虧的心理準備。
今年9月,媒體曾報道意大利請求中國購買國債,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表示,各國應該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希望歐盟加快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引發過一輪中國是否應該“援歐”的熱議。截至目前,并沒有公開消息表明中國在這方面做出過特別行動。
面對歐債危機,中國或難以置身事外。不久前,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表明了中國支持深陷最嚴重危機中的歐元區的態度,有專家也曾表示,援助歐洲應堅持務實、市場化的原則。中國拯救歐元的前提條件是,歐元區國家先要自己拯救自己,想自己少承擔救援成本,而以“恐慌之術”逼中國等外部國家出手救援,這條路走不通;在中國等國家救援之前,國際組織必須表現出足夠誠意,利用資源與規則制訂的優勢,建立健康、公平的全球金融市場;最后,投資的目標是贏利,其他任何戰略目標必須圍繞長期或者短期贏利這一核心目標。
(丁可樂 綜合編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