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風聲很緊,外資進來相當難”,一位PE負責人對記者說。他說,盡管如此,仍有不少同行采取“打擦邊球”的方式引入外資。楊軍(化名)是南方一著名地產公司資金部負責人,據其介紹,此前從正常渠道引進外資很容易,但近來監管部門審批速度明顯放緩,“一些資金鏈緊張的地產商不得不采取特別手段”。這包括假出口(但辦理海關手續較麻煩),走地下錢莊(風險較大)、銀行渠道(境外分支機構抵押、境內機構放款)等。
從今年4月份以來,國家相關部門頻出措施監控和圍堵熱錢。業內人士看來,決策層近期密切關注熱錢乃未雨綢繆,是充分考慮到了中國經濟下行趨勢和金融體系尚不健全等因素。
對于目前熱錢之危害,記者獲得的數份權威報告則顯示,真正值得關注的熱錢至多不超過6000億美元,甚至其中一份監管部門報告認為凈流量大約也就1000億美元,當下對經濟體上不能構成大的不利沖擊能力。
兩份報告提示
今年4月,一份《防范境外投機性資金確保我國經濟和金融安全》的報告上遞至決策層,同期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向決策層遞交的報告也引起了高層關注。
上述報告指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持續增強的背景下,境外投機性資金通過各種途徑流入國內,大量進入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國流動性過剩、投資過熱和資產價格過快上升。
研究還表明,2007年境外投機性資金加速流入國內,2008年流速進一步加快。由于美國次級債危機比上年第四季度預計更加嚴峻,大型金融機構進一步虧損可能需要進一步注資,而流入我國的投機性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這些金融機構設立的國際對沖基金。在這些大型銀行難以自保從而急需注資的情況下,收回他們在我國高回報的“投資”的可能性大增,境外投機性資金2008年晚些時候撤離我國的可能性很大。
報告還說,若不能制定有效措施來控制境外投機性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國際投機者很有可能在2008年對我國房市、股市和匯市,同時進行投機并在三市上皆獲利之后選擇適當的時機撤出,從而導致國內股、房、匯三市相繼下滑。
今年5月,越南經濟動蕩進一步引起決策層的重視。知情人士透露,有關高層領導專門布置要求加強對此問題的研究,熱錢沖擊的影響亦在其中。
南開大學金融系博士毛一文經過長期觀察研究指出,熱錢進入境內主要在房地產、股票市場、成品油和農產品期貨市場輪換套利,套匯是熱錢獲得的長期好處,是長線戰場,其他三個市場是階段性戰場。
熱錢對中國金融安全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對匯市、股市和信貸市場的沖擊,以及集體撤離帶來的系統風險。
首先,因為各種熱錢進出流動都涉及貨幣兌換,從而會沖擊中國的匯率制度,加劇外匯市場波動。
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博士說,人民幣匯率走向與熱錢流動互相影響,相互推動。而人民幣升值預期轉向將促使熱錢流出,可能引發人民幣貶值,動搖現有的匯率制度安排。
宗良博士表示,人民幣并非不存在貶值可能,原因是國內經濟目前存在下行風險,且美元長期持續貶值與美國的根本利益不符,未來不久趨勢可能變化,一旦美元走強,國際資本流動趨勢將出現逆轉。
熱錢還沖擊股市和房市,導致市場大起大落。多位研究界權威人士向記者表示,人民幣升值是熱錢流入的主因,股市與房市價格指數漲落與人民幣匯率升降緊密相關。
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室張明博士表示,H股市場有保證金制度,熱錢可以在H股市場利用財務杠桿,只要熱錢在H股盈利遠高于A股虧損,就可牟取暴利。
毛一文說,熱錢流入將推動利率上升,可能加劇信貸乃至經濟波動,加大銀行部門風險,不利于宏觀調控的穩健運行;此外,熱錢大規模撤出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而這正是決策層尤其擔心的。
進入渠道有30-40種
大量熱錢是如何進入國內?上述國內PE負責人稱,中國存在很多制度漏洞,“可采取的手段其實很多”。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表示,目前熱錢流入中國的渠道有30-40種,其中通過貿易信貸、短期信貸、FDI以及地下錢莊構成了熱錢流入中國的主要渠道,此外,香港、臺灣地區的套匯套利也是熱錢流入的不確定因素。
從記者獲得的多份熱錢報告看,貿易、直接投資(FDI)和其它投資(FOI)是公認的主渠道。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通過對200家企業和近60名個人“投機者”的調查發現,企業熱錢流入的最主要途徑為直接投資和高報出口/低報進口。在個人渠道方面,最主要的是兩個合法的漏洞:國內銀行每人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香港銀行允許每天兌換2萬港幣至人民幣和每天向國內銀行匯款8萬人民幣的安排。
在被調查企業中,52%認為“直接投資”最易操作,另有11%的企業選擇“低報進口”、10%選擇“高報出口”。選擇以“海外捐贈”和“地下錢莊”方式的企業,分別占被訪企業的8%和5%。此外,還有17%的企業選擇了“其他”方式,其中包括向員工和國內服務提供商支付外幣薪酬和借外幣貸款和外債等。
進出口貿易是熱錢進入的傳統途徑,主要是通過“高報出口、低報進口”的方式進入。多位研究人士認為,通過此渠道的熱錢占總量的一半以上。社科院世經所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東平一份實證研究顯示,2005-2007年貿易順差中的虛假成分分別約為60%、72%和76%。
資本和金融項目是熱錢進入的又一大渠道。該項主要包括外國直接投資(FDI)、證券投資(FPI)、其他投資(FOI)三個子項。南開大學金融系博士毛一文通過分析1997-2006年間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發現,其它投資項目是熱錢進出的主要通道。該項在整個資本項目下占比1997年為41%,而2006年上半年高達79%,增加了38%。報告分析,其他投資比較異常,是因為該項目下的貸款異常。表現為負債方的貸款變化異常和貿易信貸變化反常。境外貸款值2005年高達2200多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高達1700億美元。
在1997-2006年間,其它投資很不穩定,表現為大進大出,而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流出比較穩定,呈現大進小出的格局。
報告沒有提供2007年的數據,不過對照2007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發現其它投資方向已經發生明顯逆轉,表現為大出小進,當年凈流出696.8億美元,接近資本項目的順差總額735億美元。而其它投資異常主要是因為該項目下的其它資產所致,表現為短期資產為-1044.9億美元(流出)。除此外還通過貿易信貸、貸款方式分別流出238億美元和208億美元。
而且2007年直接投資達1214億美元,比資本項下順差總額高出479億美元。可見形勢已經發生轉變,直接投資或許已經上升成為熱錢進出資本項目下的主渠道。
德意志銀行上述調查顯示,外資企業以直接投資或追加投資名義流入的熱錢,通常采用以下三種方式:一是高報企業所需的資本金,資本金到位后有相當一部分不用作實業投資而投資于存款、基金、股市、樓市;二是在項目審批時化整為零,以逃避國家商務部和外匯部門的監管;三是改變資金用途或純粹虛假投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