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遼寧省博物館將推出《遼河文明》大型展覽。該展覽分為“文明曙光”、“商周北土”、“華夏一統”、“契丹王朝”、“滿族崛起”五個專題,匯集了遼寧地區歷年重要考古發現和遺存,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遼河流域28萬年來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千余件文物珍品薈萃,向人們述說著遼河流域古老文明的故事。
6月5日,記者參觀了仍在布置陳列的《遼河文明》展廳,精美空前的展覽形式,令
人嘆為觀止。多媒體變換佛像形象
《遼河文明》大型展覽,一改以往的陳列形式,利用了先進的多媒體高科技,營造出令人稱奇的奇妙效果。展廳內搭建了錦州義縣北魏“萬佛堂石窟”的一個洞窟,正中端坐一尊佛造像。但見佛像通體金身,身披大紅袈裟,左手撫膝,右手前伸做佛手印,燈光下,佛像寶相莊嚴、金碧輝煌。然而,轉眼之間,好端端的佛像變成了雙臂殘缺、色彩脫落的情形,宛若瞬間更換了另一尊佛像。
有關人員介紹說,這是多媒體高科技創造的“奇跡”。紅袍金身佛像,展示的是北魏時期開鑿“萬佛堂石窟”時的佛像;經過多媒體處理的殘臂佛像,為現今“萬佛堂石窟”該佛像的情形。明滅變幻之間,讓人們感受了歷史滄桑巨變。“小電影”追溯28萬年
在一個展廳內,一面約30平方米的墻壁上,突然出現了28萬年前“金牛山遺址”、10萬年前“鴿子洞遺址”、2至3萬年前“仙人洞遺址”的場面:先人們在洞穴中取火、制作石器、外出狩獵等。伴隨先人們的,有劍齒虎、腫骨鹿、鬣狗等原始動物。遼墓石棚搬進展廳
步入展廳,迎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映襯在碧空、群山之下的碩大石棚,冷眼看去,就像一幅巨型照片;近看才發現,石棚竟是立體的。
石棚分布于遼寧南部海城、岫巖等地,大多建在山頂,其功能與喪葬有關。如此碩大無朋的石棚搬進展廳,實在令人驚嘆。工作人員卻告訴記者,石棚是采用輕體材料,依據遼南析木城石棚形式仿制的。利用其他原料仿制出石質的石棚,且石頭機理模仿得惟妙惟肖,十分難得。
出土珍稀文物美輪美奐
《遼河文明》大型展覽展出的文物,大多為建國以來首次與觀眾見面,為尋常不得見的稀世珍寶。如:魚鏢、玉、陶塑孕婦像、女神頭像、玉豬龍、馬蹄形玉箍、玉鳳、獸面玉牌飾、彩繪雙腹罐、卷體夔紋蟠龍蓋、金柄青銅短劍、燕王喜短劍、夔紋大瓦當、金步搖冠飾等等,無一不是彌足珍貴的國寶。
《遼河文明》大型展覽開展之時,定會讓廣大觀眾大開眼界、折服贊嘆。本報高級記者邱宏王江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