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博物館鎮館之寶:鎮象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8日 13:21 南方日報 | |||||||||
力爭建成“博物館之城”的東莞,目前已擁有17座博物館。對任何一家博物館來說,都不能缺少“鎮館之寶”,那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對普通人來說,這些“鎮館之寶”頗具神秘色彩,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明天就是世界博物館日了,記者趁此機會探訪了部分博物館,有幸一睹少數“鎮館之寶”的真容。這些寶貝,要么在省內甚至國內獨一無二,要么具有明顯的嶺南文化特征,讓人不禁贊嘆歷史之奇妙。
鎮象塔:塔下無象骨至今仍是謎 館藏地:東莞市博物館 年份:南漢大寶五年(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東莞舊城區有一條名叫“象塔街”的小巷,彎彎曲曲的,夾在城區中心小學和建設小學之間。每到上下課時間,這條幽靜的小巷便充滿了孩子的歡聲笑語,可是,有誰想過它的名字竟源自南漢大寶年間? 那時,每到收獲季節,東莞郊野野象肆虐,它們就成群結隊地踐踏莊稼,當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有地方官為民請命,官民齊心協力,終于剿殺了野象。南漢大寶五年,時任南漢禹余宮使邵廷埍(東莞篁村人)建起了石經幢,以鎮住剛被剿滅的野象的靈魂。因此,石經幢又稱“鎮象塔”,經幢所在的街便被稱為“象塔街”,并沿用至今。 1966年4月,廣東省博物館和東莞縣博物館對“鎮象塔”進行了發掘、遷移。當時,“鎮象塔”只有石幢柱露出地面,高106厘米,其余都埋在地下。當挖掘至2米深處時,柱上脫落的幢蓋等部分重見天日,塔的原貌才得以恢復。目前,該石經幢藏于東莞市博物館。 據介紹,石經幢高3.4米,由須彌座、幢柱、復盆、四方佛塔等組成。其中,石幢柱用花崗巖料,其余皆采用砂巖,各層間敷有石灰粘料,石幢柱的上下端各鑿了陽榫套接在上下蓋中所鑿的陰榫上。為保持建筑的垂直平衡,部分層次間還加墊了銅錢。 幢身為平面八角形柱體,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佛像,現存302字,是目前東莞發現的最早文字遺存。因年代久遠,此幢銘文石柱風化而剝落過半,浮雕人物也多面目模糊,但據專家介紹,南漢遺物本來存世甚少,且該經幢年代清楚,屬地明確,對于研究當時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和宗教思想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八角形石幢柱高178厘米、寬44厘米,上部每面雕刻一尊佛像,下部每面都有銘文,所刻文字有部分可識別,如“以大寶□□□□□□月乙卯朔六日庚申□□□□□面招討特使進行內侍監上柱國邵廷□……地一段收……及諸寺院僧尼鐫造佛頂尊勝□□尼□□……大白衣觀□□□薩尊□尊□……(相)……塔五層四面龕室裝嚴佛像又舍黑□□……荖僧延嗣住持焚修伏以所崇妙善蓋……群象踏食百姓田禾累奉敕下著人采捕驅括入欄烹宰應贍軍□□其帶甲披□□□負來之□□□遺骸滯魄難超舍去□□……良因免涉扃之苦速承濟廢永辭異類之徒”。 劉應麟的《南漢春秋》、金光祖的《廣東通志》及陳伯陶的《東莞縣志》均稱此塔為“象塔”、“鎮象塔”,并說塔底聚埋了象骨。然而,目前尚未在此發現象骨,只有豬、箭豬、鹿等動物牙齒和骨骼。為什么只有獸骨而沒有象骨?至今仍是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