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再沒有哪個國家會比中國的票證多,它記載了計劃經濟時代的軌跡。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老百姓用糧票換取的貨品可謂不計其數。作為一種特殊而又鮮明的時代產物和見證,其收藏和投資價值已經在市場中得到印證。
發行面窄的價值高
1955年是中國糧票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年,各種糧食票證鋪天蓋地地進入中國社會。用“糧食部”名義印制的1955年版糧票開始在全國各地發行使用。1956、1957年版同1955年版刷色、式樣及背面說明均完全相同,都屬1955年版全國通用糧票體系。在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糧票,比如1955年11月的北京市糧票,半斤,品質達到9品的可以賣到100元一張。
專家介紹說,在建國初期,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是雙文字糧票,此外“文革”時期的邊遠地區的語錄票證、軍用系列高值糧票,如果能夠收集到都是珍品。一些使用時間較早、發行量較小、使用面又極窄的票證,以及和地方特色有關的、因為流通時間短而很快消失的票證都有收藏和投資價值。
在“文革糧票”中,紅旗、紅太陽、紅寶書、工農兵、大串聯、知青下鄉等在糧票上比比皆是,深深烙下了時代的痕跡,能貼近本地更具價值。比如湖南省1969年發行的糧票,這套糧票將毛澤東出生、學習和工作過的地方搬上方寸之地,每枚配以不同的語錄,這樣的設計將地方特征與時代背景融合一起。
善于補遺自成一統
改革開放后,糧票的設計更加豐富多彩。各地的民俗風情、名勝風光、古物建筑無一不在糧票上得到反映,對于這一類的糧票,單獨收藏一張,價值不會高,但是將同年各省市的收集起來則可形成有價值的門類了。又比如按現代建筑、橋梁建筑、革命圣地等等各種專題來收藏,如古塔一個形象,全國就不下數十種,悉數收集就成行家了。
在市場上,有一些機構由于其特有的資源優勢,可以滿足票證收藏者的需求。比如北京就有一家機構將文革語錄的糧票整理推出,展示共計800個品種,可以供票友們拾遺補缺。本報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