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票證:一個時代的縮影(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2日 10:59 溫州都市報 | |||||||||
中秋節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各式鮮美月餅,任你挑選。而時光倒流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同樣的節日,人們所考慮的卻是怎樣用幾張節日里特別發放的計劃票,為餐桌上增添一些油水。 那個時代,計劃票比鈔票還頂用,沒有計劃票寸步難行。于是,人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花花綠綠的票證中,因此還催生了地下票證黑市和一批專門從事中介活動的票販子。
糧票體現時代特征 家住市區下呂浦的林兆麟,今年76歲,酷愛收藏糧票。近日,記者在他的家中見到了一大摞花花綠綠的糧票!拔沂占巳珖29個省(市、自治區)的糧票,有7000多個品種,1萬多枚! 談起收集糧票,林兆麟說這與他多年在糧食系統工作的經歷有關。1993年初,得知糧票將停止使用,老林懷著對糧票的深厚感情,開始收藏糧票。 為了更多地收集全國各地的各種糧票,這一年,老林辦起了《甌海集糧》季刊,每期自費印刷五六百份,免費寄送給全國各地的藏友,刊物一直堅持到1996年。通過刊物,他與全國1000多人交上了朋友,從而使他收藏的糧票種類非常豐富。 在這些糧票中,記者發現最具時代特征的是《語錄專題》糧票,小小的糧票還印上毛主席語錄。 糧票很能體現那個時代的特征,如廣東發行使用的糧票上印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必須把糧食抓緊”、“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等等語錄。 而湖南常德石門縣制作的《居民糧票儲蓄存折》上,有著這樣的語錄:“節約用糧,計劃用糧;手里有糧,心里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這些語錄說明當時的國家糧食政策是計劃用糧,糧票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丟了煤球票差點自殺 今年67歲的市民陳崇清對計劃經濟時代的票證深有體會。 “沒有票就寸步難行!彼婚_口就這樣感慨。 文革的時候,有一天,妻子給他50公斤煤球票和5元錢,讓他去買煤球。 那天天氣很熱,他隨手把煤球票和錢放進了上衣口袋,就出了門往鐵井欄的煤球店趕去。經過五馬街口新華書店的時候,很多人圍在那里看大字報!爱敃r聽人議論,說又有新的最高指示了,我也就擠進去看。”擠到大字報前的時候,老陳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濕透了,煤球票和5元錢也就很明顯地露出來,而他自己卻一點也不知情。當他看完大字報轉身擠出來時,突然發現票和錢都不見了。 “怎么辦,我怎么辦?”陳崇清當時就這樣反復地問自己。他恨不得把地都給翻開找一找,但眼看煤球票再也找不回來了,那接下來家里可拿什么來燒飯呀?他一個人跑到華蓋山山頂呆坐!爱敃r我想過自殺,可沒有用啊,買不到煤球,以后怎么生活啊!标惓缜逡恢痹谏缴献教旌诓呕丶摇 后來,親戚、鄰居知道這個情況后,紛紛湊了一些煤球票送給他,才讓他們家度過了難關。 產婦吃面條需要證明單 在溫州一媒體工作的張錦奎,家里收藏著許多溫州當年使用過的各種票證。有藍色的香煙票,灰色的煤油票,白色的豆制品票,還有煤球票、食油票……當然最多的還是各色的糧票。 “這些票證都是我自己使用時剩下來的,還有許多沒有留下來,在緊張時期都用完了。”張錦奎這樣告訴記者。 在這些票證中,有一張印刷著“產婦掛面證明單”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一張白色的證明單,像現在醫院的處方箋。上面寫著“第一胎按規定給予辦理供應掛面等手續”,并蓋有“溫州市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公章。 “這是1983年12月份我侄女生小孩的時候,醫院開的證明!睆堝\奎告訴記者,“面條必須憑票供應,這在溫州實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從他收藏的有關資料中,記者發現溫州面條和粉干實行票證供應的時間是在1955年3月1日。資料上的文字記載了當時面條供應的緊張程度:“如因婚喪、喜慶或其他特殊原因,臨時需要較多面條、粉干者,應向派出所或區政府提出申請……” “掛面是當時產婦很重要的一種營養補充食品,沒有票,一般人是買不到的,需要開后門走關系!崩蠌埿χf,“現在,大街小巷到處都有面館! 榕樹下的票證黑市 計劃票首先是從糧票和棉布票開始的。1953、1954年,中央分別宣布糧、棉統購統銷政策,城鎮居民、干部先是憑購糧證買糧、憑棉布票買布,后來買食油、豬肉、糖、黃酒、豆制品、禽蛋、煤球、肥皂、煤油、卷煙、手表、自行車……都憑票供應。于是,每個家庭都有一大疊這個票、那個票,人們便統稱之為計劃票。種類之多,數量之大,確實無法計算。 “在計劃經濟年代,糧票的供應是因人而異的。機關行政干部一般是每月20多斤,在單位干重體力活的每月可供應45斤糧票”,市區八字橋的一位楊老伯笑著說,“剛出生的嬰兒也有,好像是每月7斤! 有些家庭因為子女較多,手頭的糧票不夠吃,就設法把家中的布票換成糧票。有些人則因為手頭缺錢,就將省吃儉用下來的糧票換幾個零花錢。當時計劃票是不允許公開買賣的,所有這些票證的交易都在暗地里進行,久而久之,也就催生了地下黑市和一批專門從事中介活動的票販子。 “百里坊大榕樹下是市區當時最大的一個票證交易場所!弊≡诎倮锓簧鐓^的一些老人至今還記憶猶新,“最熱鬧的是上個世紀60年代,每天從早到晚榕樹下都圍了一大圈的人,起碼有七八十人,見面就問糧票、煤球票有賣嗎?”社區里一位姓龔的市民接過話茬,“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還在那里賣過糧票呢!” 當年,老龔從黑龍江支邊回到溫州時,帶來了250公斤糧票。“當時黑龍江的糧票供應額比較高,平時我省吃儉用積攢了一點,其余大部分是臨行前許多同事朋友贈送的!币驗楹邶埥募Z票在浙江省不能使用,老龔來溫之前把它全部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因為要在溫州長期生活,這么多的全國糧票放在家中也派不上用場,老龔就尋思著把它換成浙江省糧票。后來,老龔到百里坊大榕樹下很順利地與一位票販子達成了一筆交易,“全國糧票市場價每斤2元,浙江省糧票是每斤1.2元,兌換的時候雙方是偷偷摸摸進行的,一旦被打私辦的人發現就遭殃了,那可是要沒收的!睘榘踩鹨,老龔的250公斤糧票分好幾次才陸續兌換成功。 老龔還告訴記者,當年在賣糧票的人當中,行行色色的人都有,有的是省吃儉用從牙縫中擠出點口糧換錢;有的是因為酒癮很大,發給的一點酒票根本不夠吃,就把糧票偷偷拿來換酒;還有個別的是因為賭博輸了沒錢,就賣糧票還債…… 有票販被判10年徒刑 今年已70多歲的老楊是當年眾多票販子中的一員,為打消他的思想顧慮,記者頗費了一番周折。最后,老楊才在不透露真實姓名的前提下,回憶起那段冒險從事黑市票證交易的往事。 “市區黑市票證交易從1960年開始,最紅火的時候是在三年困難時期。票販子大多來自市區屯前街一帶!崩蠗町斈暌簿幼≡谶@里,“我們這些人大多是解放前從永嘉、青田一帶來溫的移民后代,沒有正當工作,生活相當貧困。”在沒有糧票寸步難行的歲月里,城市里像老楊這樣無工作單位的人,想買到幾公斤大米是件很奢望的事情。 “有一天,家住市區的一個親戚送了我幾斤糧票,這可是一件很貴重的禮物。我在買米的路上經過百里坊的大榕樹,兩個婦女圍上來問:‘有沒有糧票賣?’我隨口問了一下,發現一斤糧票還有一毛錢的差價,當時就咬咬牙賣了一斤。”老楊回憶道,“從那時候開始,我也加入了票販子的行列,低價買進高價賣出,那時候一斤糧票賺一毛錢,利潤還是相當高的! 半年下來,老楊倒騰了不少糧票,賺了一筆不菲的錢,也積攢了一些糧票,足夠維持全家的生計了。但票販子畢竟是一個很不光彩的行當,國家嚴格禁止票證交易,打私辦經常派人來查。“有一天,我正談交易,打私辦的人來了,我來不及跑就被他們抓去了,手中的50來斤糧票全部被沒收,他們叫我寫保證書,還告誡我下次再被發現就要抓去坐牢!睅讉月的心血白費了,老楊既傷心又害怕。在家里呆了一段時間后,迫于生計,老楊很快重操舊業。 “那時候搞票證黑市交易的,發大財的也有。像我這樣在本地搞搞的,還算是小打小鬧,有些膽子大的就專門到糧票比較便宜的金華地區收購,然后到溫州高價賣出,做得多的一年可以倒賣好幾千斤。”老楊回憶道,“因為那時候倒賣糧票的人很多,政府為了殺一儆百,對數量大而且屢教不改的從重打擊。住在百里坊有個叫阿興的,當年就因為倒騰票證以投機倒把罪被判了10年,后來死在獄中! 老楊還告訴記者,當年票證黑市最紅火的是市區百里坊的大榕樹下,其次是小南門的老輪船埠頭,市區以外的是瑞安飛云江輪渡碼頭。 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物質奇缺的年代,市民要做件衣服,還得托人從上海買布料!耙驗樵谏蟼世紀六七十年代,即使你有布票在溫州也很難買到布料。當時其他省份的布票到上海不能買布料,惟獨浙江省的布票在上?梢酝ㄓ,因此浙江的布票很吃香!笔袇^百里坊的張大爺回憶,“有些人家很節省,舍不得做衣服,就將家里的布票拿到黑市上賣,或者兌換糧票。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的物資逐漸豐富起來,黑市票證逐漸冷落,后來就慢慢消失了。” “在計劃經濟年代,用計劃來調節供需矛盾,用現在的眼光來審視,也應該值得肯定!睆氖露嗄昙Z食工作的林兆麟這樣認為,“我國的計劃票一直到1979年后才開始逐步減少,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這當然是改革開放的功勞! 盛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票終于完成了歷史任務,宣告“退休”。喧鬧一時的百里坊票證黑市周圍的建筑物已拆建成高樓大廈,惟有那株大榕樹依然簇擁在馬路邊,仿佛在訴說著昔日的喧囂。(記者 王宏 葉錫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