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件千萬元中國藝術品意味著什么 (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13:21 新浪論壇
還有3件作品的高價由國人創下:香港劉鑾雄分別以逾億元買下安迪·沃霍爾和高更的作品,而雷諾阿的作品也在北京以1120萬元被上海藏家納入囊中。與此同時,一些藏家開始在畫廊、博覽會上著手收藏國際藝術。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是擊掌相慶之幸事,還是危險的發軔? 應當說,對于收藏家個體而言,開始收藏國外的當代藝術作品,是視野的拓寬,是其個人趣味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對于公共收藏而言,卻未必就是方向。公共收藏須遵循藝術史主脈,要脫離個人好惡,且要彰顯民族文化的判斷與藝術主張。 我們記得,1980年代日本經濟如日中天時,日本人曾支撐起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驚人天價。19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收藏者在經濟上付出慘重代價,而藝術市場也多年不振。實際上,價格的背后涉及到文化自信力,日本沒有真正支持本土當代藝術的學術體制與市場機制。大和民族經濟強大了,但內心深處對其民族最根本的文化藝術的當代走向沒有判斷,他們把目光轉向歐美,臣服于他者的文化、他者的眼光與規則,也便等于把自己民族文化的話語權轉手讓人。現下中國的經濟一再被拿來跟20年前的日本相比,而中國富豪們財富來得更為兇猛快捷、知識水平不若前者。這種狀況,又如何能夠判斷、選擇、支持我們新文化藝術的方向?國人視野中的“國際藝術”,恐怕類似當初的日本,主要是制定游戲規則強勢的歐美藝術,絕少看到印度、俄羅斯、拉美、非洲。同時也應當看到,縱使目前出現藝術市場火熱的狀況,也只是個別的私人資本進入,大量的民間資本、機構資本并沒有進入到收藏領域。當這些資本明白藝術的重要,擇機進入,讓他們選擇什么?是重蹈我們一衣帶水鄰居的覆轍,還是走我們自己的路、力推開放自信的中國新藝術? 一年之內,千萬元天價藝術品數十次炫人眼目,讓人們為之驚喜,為之咂舌,為之怦然心動。然而,我們是否更應為之沉思?思考高價背后,是保藏文化的內在沖動,還是牟利的驅使?若純然從牟利出發,如此之多天價一年間突然降臨,未嘗就不是對欣喜者與貿然者的另面提醒——利之所在,眾資聚來,而有些“資”之所以來,恰為謀君之“資”;此外,古往今來又有哪一種商品永遠價格上漲?更需長思的,是我們的收藏選擇與文化走向——繁榮、疑慮與轉折的當口,或許恰恰隱含著建立自己鮮活而自信、有判斷、不媚不偽的中國新藝術與新藝術機制的良機。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