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天價背后 中國特色擴張方式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14:39 新浪論壇
過去三年,藝術圈最激動人心的消息似乎都和錢有關——藝術市場上的的叫賣聲在2007年達到高潮,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蔡國強等當紅的藝術家作品接連在紐約、倫敦、香港、北京拍出超過千萬的高價,爆出一個又一個新記錄。與此相關的,關于當代藝術的展覽之多達到了一個高潮,同時也讓人們對藝術展覽的厭倦達到了最高點——不論是在798藝術區內眾多的藝術展還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招致的批評顯然要比贊揚更多。 在這一片商業性展覽、拍賣的浪潮中,給許多人強烈印象的反倒是回顧“理想主義的八十年代”的展覽和書籍——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推出的開館展覽“85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高名潞主編的《85美術運動》等都引起關注。按照藝術家葉永青的說法這是“拔出蘿卜帶出泥,現在藝術市場上的成功似乎讓人們有了動力把當年的所有東西都挖出來,讓它們產生意義”。各種展覽、回憶錄、對話、時尚雜志封面以及拍賣市場的價格正在把部分藝術家“經典化”,但歷史的一條實用規律仍然有效:成功者總是少數,當年全國各地成百上千的藝術實驗者們并非個個都能成名立萬。同期在北京宋莊TS1美術館展出的“1980年代當代藝術青島夢”證明,那些青島藝術家們在1985年前后做的“露天畫展”等藝術活動雖然也有一些高質量的作品,但是他們沒有像北京、杭州、福州的藝術家那樣幸運地擠進當時的《美術》、《美術報》、《江蘇畫刊》以及1989年現代藝術展等主要報刊、展覽的名錄,從而也被甩出了之后的“藝術市場”和“傳播渠道”,至今仍然默默無聞。 擴大了的藝術圈 不過,恰恰也因為藝術市場的巨大刺激不僅讓尤倫斯決定落戶北京,也讓這些青島的藝術家被重新發掘出來再次浮現到世人面前。 在198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興起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市場,沒有收藏家也沒有正式的展覽,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之后,藝術家王廣義的一幅作品賣出1萬元人民幣時,他拿錢的手幾乎激動地在顫抖,而在二十年后,他這樣卷入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都在百萬人民幣以上,重要作品的價格更已達到千萬,比如,2007年10月在倫敦,王廣義1988年創作的《毛澤東AO》就以407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如今,當代藝術已經從二十年前、十年前的“新潮”、“前衛”、“地下”轉變成今天的新主流藝術,藝術家們不僅走進了國內外的重要美術館,也成為時尚雜志的報道對象。拍賣會上爆出的價格記錄成為影響力的最大源泉:一個個百萬千萬的“天價”給當代中國人的刺激遠遠有大于“創造”、“藝術語言”等等這些枯燥的行業話題,即使對多數藝術家來說,也同樣是如此。 考慮到目前中國普遍的幾個資產升值——比如房價飛漲等等現象,藝術品的價格漲幅其實并不是太令人驚訝,這個行業制造的富翁數量也遠比地產、股票市場要少。但是就文化圈來說,當代藝術在過去四年來的“突然繁榮”卻具有巨大的刺激性和象征意義,也引發了諸如 “當代藝術的文化價值”、“中國當代藝術是否取悅西方藏家”等爭議。那些最固執的批評家仍然試圖從單純的 “藝術創造”來定義藝術,而沒有發現隱藏在這些價格記錄之后的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市場化和全球化,二十年前由藝術家、批評家和圍觀的文化人組成的簡單的藝術圈已經大大擴充,畫廊主、策展人、收藏家、美術館長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藝術界權力榜單上,他們甚至要比藝術家的排名更高。藝術,已經成為一個融合了各種人的復雜的欲望、利益和個人目的大游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