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時旸
尹在甲現在是阿拉里奧畫廊和藝術館的館長,韓國人,能說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曾在中國留學十年的他,對于中國藝術頗為熟悉,無論是在藝術家還是畫廊圈子,他都有許多朋友。他說自己一直感覺到世界尤其是歐洲藝術界對于亞洲和中國文化的漠視,所以想要用阿拉里奧的模式逐漸培育出一些優秀的畫廊,填平亞洲與世界之間的藝術溝壑。
《財經時報》:你對于中國的畫廊業已經非常熟悉了,肯定也知道現在中國畫廊經營上的困難,你們在決定進駐北京之初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嗎?
尹在甲:也有顧慮。但是我們覺得今后,北京應該是亞洲的文化首都,所以最終我們還是決定要進駐北京。
其他畫廊在贏利上有困難,這些我很清楚,但是我們還是想著眼未來,希望能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在中國培育出一些優秀的、能與我們合作的,同時也能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畫廊。
《財經時報》:據你的觀察,中國畫廊在運做模式上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除了資金支持以外,你覺得這些畫廊發展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尹在甲:中國的畫廊大多數還是一種小賣部似的模式。不注意保護自己的藝術家,大多數畫廊把藝術家當做自己的掙錢工具,經常去工作室催促他們趕制作品以應付市場的需要。
真正規范的模式應該是,好好的收藏整理藝術家的作品,使他們在世界藝術界的地位不斷的上升,而在出售作品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買家是否是一個負責的收藏家,不能只是賺到錢就夠了。
《財經時報》:那么你們在簽約藝術家的時候,選擇的大多數都是已經成名的藝術家。如果以長遠的眼光看,一個畫廊是不是應該給一些年輕藝術家一些機會,給他們創造一個平臺?
尹在甲:是的。我們也在尋找一些優秀的年輕藝術家。我們已經簽過幾個韓國藝術家和一位印度藝術家,他們都很年輕。在中國我們剛剛開始,以后會不斷尋找的。畫廊應該有長遠眼光。
《財經時報》:你說過關于“母親畫廊”的問題,在你看來中國目前有哪些畫廊具備這樣的素質?想要成為“母親畫廊”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尹在甲:中國目前真的沒有哪一家畫廊能有母親畫廊的素質。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歐洲收藏家和畫廊都不收藏中國作品的原因。他們不可能隨便和一個小畫廊聯系,而且小畫廊也不可能進入國際畫廊的體系。
要成為母親畫廊最主要的就是要先有幾十年的收藏經驗,有最優秀藝術家的最優秀的作品。然后整理,能夠和國際一流畫廊直接對接,進入那個成熟的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