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誰來傳宗接代 從業人員多在50歲以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1日 16:49 北京娛樂信報 | |||||||||
卡克圖酒壺。 卡克圖水勺。
外商訂購的大盤。 傳統花絲鑲嵌擺件。 “被稱為老北京手工藝‘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已經后繼無人,不少絕活兒已經失傳,等現在的老師傅退休,這門手藝基本上就算走到頭兒了!弊蛱欤本┦腥壒に嚸佬g大師馬佩堅這樣告訴記者。自從北京花絲鑲嵌廠破產后,原有1000多職工現在仍然能夠從事這個行業的,僅50人左右。 產業現狀 花絲鑲嵌廠破產 工人幾乎全改行 老北京的花絲鑲嵌藝人多出在通州,所以1958年在通州孔廟遺址上成立的北京花絲鑲嵌廠,也成為當年北京花絲鑲嵌工藝品的主要生產地。為探訪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的現狀,本周記者頂著烈日來到通州,輾轉多處后,終于在農業出版社印刷廠家屬區的一棟平方內,找到了北京市三級工藝美術大師馬佩堅。馬佩堅是目前北京為數不多的、仍在從事花絲鑲嵌制作的大師之一。 據馬佩堅回憶,花絲鑲嵌廠最輝煌的時候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那時候出口的訂單非常多,主要銷往東歐。廠里有1000多工人,做的別針、小擺件等都十分精致。上世紀80年代末,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出口訂單數量銳減,廠里的經營狀況就不如從前了,一直到2002年破產。破產后,所有的人都需要重新找出路,不少技工都改行蹬三輪、當環衛工人、開出租車,能夠繼續從事花絲鑲嵌行業的,僅50人左右。 20世紀70年代是北京傳統工藝的巔峰時期,那時候,北京花絲鑲嵌廠有大批熟練技工和雄厚的科研開發力量,其工藝水平已經超越了清宮造辦處。馬佩堅說,花絲鑲嵌是一門傳統的宮廷藝術,其工藝復雜而且煩瑣,大的工藝就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種。一件優秀的作品不是一個人能制作出來的,需要每道工序上工人的水平都很高。 馬佩堅說,培養一個熟練的技工,需要大約3年時間,最終他的水平能達到什么程度,還要看他自身的素質和特點;ńz鑲嵌廠破產,熟練工人流失,現在很多大件、復雜的工藝品已經做不出來了。對花絲鑲嵌這種傳統工藝品來說,技工的手藝是在實踐中提高和摸索的,每制作一件工藝復雜、要求高的產品,手藝就會提升一步,如果沒有大的項目,現在仍然從業的技工得不到鍛煉,慢慢地,手藝就衰退了。 工藝大師開作坊 產品全部銷美歐 馬佩堅說,廠子破產后,大約有五六個人自己開了作坊,仍然在做花絲鑲嵌。他自己的作坊,雇用了10名員工,生產一種名為卡克圖的花絲鑲嵌工藝品。產品全部出口到美國和歐洲,不在國內市場上銷售。來到馬佩堅的作坊,記者看到,這里的工人有的在掐絲,有的在用一種極小的勺,向半成品的銀胎上各種花絲圖案中填釉料,還有人在繪制各種圖案。作坊中的工作臺上,放著不少半成品的扁酒壺、盤子、水勺和雪茄煙套等。 記者發現,卡克圖類的工藝品與景泰藍非常相似,也是在金屬質的原胎上,用金屬絲做出各種花紋和圖案,然后在圖案中間充填釉料,最后入爐燒制。馬佩堅介紹,卡克圖與景泰藍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用的金屬絲是幾根絲在一起搓出來的,這是花絲鑲嵌的傳統工藝;再者,卡克圖用的是銀胎,景泰藍是銅胎;卡克圖工藝品上的金屬絲要高出釉面,所以摸上去,器物表面并不平滑,而景泰藍的表面基本是光滑的;卡克圖在釉面上還要繪制圖案,景泰藍不用。 擴大生產很困難 金銀材料成本高 馬佩堅介紹,自己的作坊產量并不高,雖然總有出口訂單,常年有活干,但一年下來,收入并不高。這些東西在國外也是裝飾品和奢侈品,比如雪茄煙套,很少有人使用,再比如水勺,是一種俄羅斯家飾品,家里擺一兩只就夠了,而且不容易損壞,所以作坊想擴大生產很困難。而且花絲鑲嵌的原材料都是金銀等貴重金屬,成本也很高,自己是小本經營,一次性進不了很多材料。以前曾經想過在國內銷售,但考慮到每一件工藝品的價值都很高,一旦產品積壓,資金周轉上將出現巨大困難,就沒有采取這種銷售方式。 卡克圖其實是中蒙邊境上一個小鎮的名字,這種工藝品也是清朝時從俄羅斯傳入中國的,是中國傳統花絲鑲嵌工藝中的另類,它在俄羅斯的學名是俄羅斯燒瓷。馬佩堅介紹,由于卡克圖的花飾圖案帶有濃厚的西方色彩,容易被國外人接受,所以他的作坊才能夠贏得出口訂單,而其他幾個制作中國傳統花絲鑲嵌工藝品的作坊,目前在經營上都比較艱辛。 手藝危機 技師年紀漸漸老 學徒不知哪里找 在馬佩堅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同樣位于通州區的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這個廠是原北京花絲鑲嵌廠廠長方曉東開創的。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位于一座小樓的二層,樓下是一家銀行的儲蓄所,記者來到時是中午時分,但工作間內光線依然不足,與記者攀談的幾位技師年紀均在50歲以上,廠里沒見到年輕人。 余偉慶和耿樹良二位師傅熱情地將記者領進廠陳列室,記者看到,這里陳列有用銀絲編織的盤子、獅子繡球、如意、金碗等各種傳統工藝品。余偉慶介紹,一個獅子繡球,需要好幾個人干上兩個星期,工藝十分復雜。這些工藝品全部用銀絲制作,然后鍍金,金絲的成本太高,產品的售價也會很高。耿樹良說,現在廠里干活的工人年紀都跟自己差不多,50歲上下,年輕人不愿意干這個行業。 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的侯峰師傅原來也在北京花絲鑲嵌廠工作,他有一手絕活兒——僅用一把錘子,把一整張銀片敲打成一把壺,壺身帶有優美的曲線,不但周身沒有一條皺褶,而且整張銀片沒有一點浪費。侯師傅說,他給故宮博物院打造過3件復制品,其中一把壺的壺身盤有12條龍,被擺放在珍寶館中展覽。 侯師傅透露,用一整張銀片打造這樣一把壺需要大約兩周的時間,但是如果用兩張銀片焊成一把壺,一天時間就夠了。焊出來的壺雖然表面上也很平整,但幾百年以后,壺上的焊縫由于用料和壺體不同,會起變化,用整張銀片打造出來的壺,會依然保持原樣。侯峰曾經收過兩個徒弟,但是現在都不干花絲鑲嵌了,他不知道自己的絕技是否還會有傳人。 故宮懷表難仿制 許多絕技已失傳 馬佩堅說,其實現在花絲鑲嵌方面的很多工藝已經失傳了。故宮館藏有許多做工精湛的懷表,都用到了花絲鑲嵌工藝,但是現在無法仿制。比如某些懷表殼上的人像,只有米粒大小,但是連眼睫毛都做得一清二楚。仔細觀察之下,觀眾還能分辨出哪個人像的眼球是黑色的,哪個是藍色的,還有他們視線的方向。如此精湛的作品,現在已經不知道是怎么做出來的了。還有故宮某些佛塔上,有米粒大小的佛像,但是做工非常細,五官和衣飾俱全,也是花絲鑲嵌的工藝,現在也不知道是如何制作的了。 史話滄桑 老北京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品,它將金銀等貴重金屬加工成細絲,以推壘、掐絲、編織等技藝造型,并在金銀絲上鏨出花紋,再鑲嵌上色澤美麗的珠、玉、寶石。 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花絲鑲嵌的產品,到了明代,北京銀作局制作的金冠、鳳冠和各種首飾,都達到了很高藝術水平。明代藝人用極細的金絲編織成的萬歷皇帝金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輕紗,空隙均勻,金冠上端有龍戲珠圖案,造型講究,堪稱一代杰作。 清代北京的花絲鑲嵌業分工更細,全行業分為實作、鑲嵌、鏨作、攢作、燒藍、點翠、包金、鍍作、拔絲、串珠等11個專業。故宮珠寶館陳列的“金枝玉葉”大盆景、“點翠花鳥”大掛屏、銀質燒藍“鶴鹿同春”等,是這一時期的工藝精品。 鴉片戰爭以后,大量金銀外流,金銀工藝停滯不前,特別是日本軍隊入侵中國,老北京的花絲鑲嵌行業處在岌岌可危的境況中。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采取低利貸款,供應原材料,統購、包銷等一系列措施,組織起生產合作社,產品種類、表現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發展。 (記者 王健/文 劉志堅/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