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票!一把火難救郵市冷淡(組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9日 18:11 天府早報 | |
獨家調查,找出郵市低迷四大原因,其中郵政不履行承諾是原因之一 調查背景上月,國家郵政局共銷毀紀特郵票和編年票32.2l億枚,面額達34.41億元,銷毀數量為全國1992年至2001年紀特郵票庫存總量的94%。我省大約1億枚、面值金額在9700萬元左右的郵品“灰飛煙滅”。與轟轟烈烈的銷毀相對應的,是冷清的郵市,銷毀失去了意義。為什么? 原因一.發行 注水郵票濫市“腫瘤” 物以稀為貴,郵票發行量的大小,是郵市漲跌的“晴雨表”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郵票發行量過剩的問題就有所體現。1991年首次爆發大行情之后,出現了長達5年的低迷期,郵票超常規提量是致命因素,市場變成了垃圾場,資金外流現象極為突出;1997年再次爆發大行情,此次行情遠遠超過上次,可以說是社會巨額游資在郵票市場的大表演,管理層“殺雞取卵”,進一步提高郵票發行量,最要命的就是首次發行金箔小型張,量大面值巨高是其最突出的特點,結果將郵市推向深淵。 “這次老郵票倒是銷毀了,但新郵票發行量仍在增大。”成都凍青樹郵商吳凡沉重地說,“過去,一年最多發行十幾套郵票,現在一發行就是二三十套。”記者看到,《2004年中國郵政郵票發行計劃》中,計劃發行的郵票共有26種。“除了套數上增加,每一套品種也有增加,做大、做小版張,再加上小本票,一個品種變兩個品種,兩個品種變4個品種……例如猴票,就有《猴大版》、《猴小版》、《猴普版》、《猴增版》和《猴小本》5種。而每年發行品種比計劃的都有所增加。如果銷毀 30多億枚,又發行幾十個億,銷毀還有什么用呢?” 如何計算郵票的市場容量?怎樣找到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點?從今年中國公布的發行量和市場的反映來看,供需兩者之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一方面,郵政管理部門為了自身利益,不甘心完全履行自己的早期承諾,而是采取針對市場變化,即時調整發行量,以求獲取理想結果的現實應對政策。這種猶豫試探的做法,看似審慎和穩妥,卻有百害而無一益,它非但不能如己所愿,還會繼續降低自身的信任度,再次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原因二.體制 郵資憑證郵票難作 郵政窗口不銷售紀特郵票是郵票打折和郵市長期低迷的根本原因———這是《集郵博覽》副主編殷新章和四川集郵協會會長李鴻遠的尖銳觀點。他們一語擊中郵市長期低迷的軟肋 這次銷毀的主要是紀特郵票,而紀特郵票本應在每個郵政窗口出售,記者在成都沙灣郵政分局看到的真實情況是:只有一個窗口出售,而且只是部分郵票少量出售。 “這個問題正得到逐步解決,今后1-6月發行紀特郵票總量的24%左右分配到郵政通信窗口出售。”這是集郵專業媒體的說法,在實際運行中卻不是這樣。郵政用戶和集郵者有幾人能從郵政窗口買到紀特郵票貼信?不僅成套新郵買不到,單枚零票也難覓芳蹤。而在集郵媒體公布的“通信使用量”一欄中,卻白紙黑字標出2003年進入通信領域的郵票在1000萬枚以上的達23種,990萬套以下的有3種,總數多達30754.70萬枚,其中《革命終身伴侶百年誕辰》就達1400多萬枚(套)進入郵政窗口,卻不知“郵”到哪里去了。 沙灣郵政分局唐局長說,就他們郵局的函件量來講,郵件數正以每年最少4%的速度下降。就戶外郵筒數量和分布狀況,他說長期以來隨著網絡和電話的不斷充斥,郵局雖然每天要開啟3到4次郵筒,但里邊的信件卻少之又少,所以郵政處于一個兩難的境地,“一邊必須普遍服務,一邊傳統郵政又正被市民淡忘”。 除此之外,機打“郵資已付”仍未取消,大量郵票不能作為“郵資憑證”消耗,包裹和特快專遞不能貼郵票作為資費也是導致郵市一直持續走低的主要成因之一。 最近有集郵網站對“是否應該在郵政窗口賣紀特郵票”進行調查,絕大多數網友都希望保證窗口可以購買到發行期內的任何新郵。這些都說明了新郵發行方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原因三.人心 郵協會員“背井離鄉” 四川各級集郵協會會員最多時高達20余萬人,成都號稱全國集郵“第三城”。因集郵者眾、申請入會者多,各級郵協紛紛提高入會門檻。時過境遷,門庭若市的郵協、郵市,如今為什么會變得門可羅雀? 郵市低迷,郵迷利益受損,這是郵協會員“大逃亡”的首要原因。面對眾多“套牢族”,收藏和投資者對郵市的信心受到重大打擊,導致他們對后市缺乏堅定信念,在操作上也多以短期為主。同時,信心不足又使郵人在一定程度上對利好的反應遲鈍和麻木,觀望氣氛濃厚。 四川郵協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省集郵協會個人會員,約有12萬人;二是成都市集郵協會個人會員2萬人;三是省市集郵協會管理的各區、各系統的團體會員,號稱50余萬之眾。這些郵協會員都是集郵票品的忠實購買者。然而從1998年開始,新郵表現實在不佳,連續5年打折,讓作為新郵預訂者的郵協會員蒙受經濟損失,還有一種受騙上當的感覺———集郵能保值儲值的功能和理念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 從2001年開始,新郵年年縮量。然而縮量后的郵品供應又出現怪現象———一方面是搖號供應,有幸“中號”的郵協會員并不多;另一方面是這些郵品整箱整箱地出現在郵市上,高價交易。如此狀況,怎不令廣大郵協會員失望傷心?特別是2003年,許多本想收集小版張的會員(其中不乏集郵幾十年、會齡超過15年的老會員),因為無法獲得預訂額度,不得不“揮淚別郵協”。 “鐵桿郵迷”王先生感慨地說,如今集郵協會會員寥寥,郵市沒有了郵迷的支持,低迷在所難免。記者還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成都市各集郵協會退會人數劇增。曾擁有1000多名會員的省地質系統郵協,目前只剩下會員幾百人;某大廠郵協會員最多時達300多人,現僅存50人左右。其他如紡織、輕工、鐵路、海運等行業的基層郵協會員,與鼎盛時期相比,只剩下30%左右的會員。
原因四.科技 電信取代“一封家書” “鴻雁傳書”、“家書抵萬金”、“千里飛鴻”,這些富有意境的語匯,生動地描述出書信這種信息溝通方式的重要性和它帶給人們的喜悅。然而發達的現代科技,對傳統郵政越來越有取而代之的趨向 郵資憑證是郵票的首要屬性,但目前正一步步消失殆盡。電話使用的普及以及電腦的風靡,越來越讓傳統郵政失寵。 隨著電子技術與電腦網絡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人們坐在鍵盤前,縱然相隔萬里,輕點鼠標,就可實現信息交流,足不出戶就可知天下事,電子郵件、QQ等方便快捷的網絡通訊工具,已顯示它強大的生命力。同時,郵政變革所產生的郵政自動化,促進了新郵資憑證的不斷涌現,“桌面郵局”的試用和推廣,國外推出了網絡下載郵票交付郵資,社會的信息化使傳統信函在一定范圍內失去了它的社會必要性,人們不再依賴寄遞信件來實現信息的溝通。 另一方面,信函使用的減少,導致了實寄封片的銳減,也增加了集郵者的收集難度,而“今天的實寄封就是明天的郵政史”,在若干年后,我們又將以何憑證研究今天的郵政史呢? 在調查中,記者就水碾河到總府路一段的戶外郵筒數量做了清點,結果僅發現在大慈寺處有一個郵筒。周圍的市民幾乎都對戶外郵筒的存在漠不關心,“如今根本就不時興寫信了,打電話、發短信更簡單嘛!”“要與對方聯系,E-MAIL、視頻上網更方便,寫信多麻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單一的以銷毀郵票的方式來救市,是難以成功的,目前郵市對銷毀冷眼旁觀就是證明。郵市問題是一個綜合問題,也許只有徹底“開膛破肚”大手術,才能否極泰來。(實習記者 侯林利 繪圖 雨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