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經典油畫市場是怎樣興起的(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 16:3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軟肋:知識缺乏和贗品問題 2006年中國內地油畫板塊的亮點都閃現在當代藝術部分,老油畫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被臺灣香港占居。究其原因,除了內地資源不足外,還有一些瓶頸阻礙了內地老油畫拍賣,有待突破。 首先,與當代藝術最大的不同點在于老油畫的市場價值是由其學術價值決定。藝術家美術史價值判定不能由商業畫廊操作,最權威的機構是美術館和國家研究機構。而如今國家美術館和博物館缺乏相關的長期專題陳列,幾大美術館有中國畫的常年展室,但很少早期油畫的館藏陳列。僅一些個人美術館,如劉海粟美術館有少量的劉海粟作品陳列,徐悲鴻紀念館收藏有一些徐悲鴻作品,這造成了普遍性的知識缺乏。專業研究出版的不足,有些不怎么出名的藝術家連研究畫冊都沒有,只能靠偶爾被商業畫廊發掘出來操作學術推廣。這些主要生活在民國的藝術大師和今天的藝術世界漸行漸遠。缺乏堅實的學術支撐,讓感興趣的藏家望而生畏。 第二,早期海外藝術家動蕩生活決定了作品存世量稀少而且分散,大陸藝術家經歷太多戰爭和運動,剩下的作品也不多。供求平衡才能保證市場穩定,作品數量對考究學術價值和美術史上的定位沒有太大影響,但卻是畫廊和拍賣行經營銷售的重要因素。比如李叔同油畫作品的稀有造成其市場空間狹窄。 第三,大陸地區沒有藝術市場的時候,老油畫最好的歸屬只有公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民間流通老油畫作品經過畫商之手大多流入臺灣和香港收藏家手中。臺灣香港兩地購買老油畫的藏家大多是真正的收藏家不是買家,甚至有家族收藏。他們幾年之內輕易不會將作品放出,等到2003年老油畫市場發跡時,國內可流通的作品已經很少了沒有流通,市場就必然萎縮。 第四點,資源緊俏,老油畫的贗品問題隨之出現。精通老油畫鑒定少數專業美術史研究者不會過多參與市場,而懂行的從業者牽涉到自身商業利益,哪怕是為了避嫌也不愿充當鑒定家,甚至有不肖的畫家子孫縱容造假。沸沸揚揚的“雨夜樓”造假事件就是代表。即使不摻雜道德問題,老油畫的鑒定本身也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經過當時著錄或出版刊用過的很少,即使是刊錄過,有些資料今天也已很難尋找,這給一些不軌之徒留下了可供發揮的造假空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