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代承安寶貨銀錠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許多埋藏于地下,通過發掘重見天日,這一特點使它有些類似于礦產資源。國家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并出臺了礦產資源法。國家也出臺了文物法對文物的流通保護進行規范。
得到一件珍貴的古玩文物無異于掘開了一座金礦。然而,一夜暴富的背后可能隱藏著巨大危機。近年,古玩收藏熱漸趨升溫,古玩、文物的拍賣、民間收藏活動日漸增多,相關違法案件也隨著增多,那些被財富沖昏頭腦的收藏者可能在不經意間就走向了違法的邊緣。那么,什么樣的收藏行為是合法的,我們怎么做才能既滿足自己的收藏愛好而又不違反國家的相關法律呢?14日,記者采訪了省文化廳博物館處的專家柳偉光,他詳細解讀了國家有關民間收藏的法律規定。
1、什么是文物
據柳偉光介紹,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對于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并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文物"二字聯系在一起使用,始見于《左傳》。《左傳》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之后,《后漢書》有:"制衣裳,備文物。"以上所說的"文、物"原是指當時的禮樂典章制度,與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不同。到唐代,駱賓王的詩句"文物俄遷謝,英靈有盛衰",其涵義已接近于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所指已是前代遺物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以及后來的國務院所頒布的一系列有關保護文物的法規,都沿用了"文物"一詞。直到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才把"文物"一詞及其所包括的內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范圍實際上包括了可移動的和不可移動的一切歷史文化遺存,在年代上已不僅限于古代,而是包括了近、現代,直到當代。
但是文物也有其商品的屬性,為了藝術品市場流通的方便,各國都對文物進行了時間上的界定,屬于珍貴文物的流通上要受到限制。關于文物的年代下限,在國際上起初曾定為1830年,起源于1930年美國的關稅條例。該條例規定凡1830年以前制作的藝術品可以免稅。以后在國際上,不少國家把這一年定為文物的年代下限。后來美國在1966年通過了新的關稅條例,又規定"自免稅進口報單提出之日起,凡一百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予免稅進口。因而目前按國際上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實物。但是也有的國家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另作規定,如希臘就把1450年作為文物的年代下限。
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并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
在我國,通常意義上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我國根據文物的特征,結合保存文物的具體情況,把"文物"一詞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由人類創造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