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于梁啟超是從哪一年開始收藏碑刻拓本的,他從來沒有向人提起過,著述中也未談到過這個問題,但他從1916年開始陸續對所收藏的碑刻拓本進行校勘和題跋,在多件拓本跋語中談到其收藏時間、地點和來源,其中1925年在題跋《李壁墓志》拓本中寫道:“碑以宣統元年出土,余方在日本,何澄一寄我一拓片,歡喜累日。……”由此可以推斷,梁啟超至少在宣統元年(即1909年)之前就已經開始收藏碑刻拓本了。因為梁啟超在此之前如果沒有收藏碑拓的愛好,何澄一是不會從千里之外給他寄新出土的碑拓的。而在1909年之前的11年間,即從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起,梁啟超一直逃亡在國外,他不可能直接進行收藏碑刻拓本的活動。在此期間,別人不可能知道他有收藏碑刻拓本的愛好,因此可以進一步推斷,梁啟超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經進行收藏碑刻拓本的活動了。當時,受到有清以來金石學勃興的歷史氛圍的影響,更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大力倡導碑學,梁啟超作為康有為的學生,在十九世紀90年代初萌發收藏碑刻拓本的興趣,這是很自然的。
同時,據有關資料顯示,梁啟超收藏的碑刻拓本中,除有極少數如東漢的《樊敏碑》等數件為明代拓本和東漢的《張遷碑》等近十件為清代乾隆年間拓本外,其余大部分藏品都是嘉慶、道光年間的拓本或清中期至民國初年新出土的碑志、造像的初拓本。也就是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梁啟超只要知道那里有古代的碑刻或有新出土的碑石、墓志,他就千方百計(包括友人饋贈和花錢購買在內)將其拓本弄到手。
梁啟超跋《顏勤禮碑》云:“碑以民國十一年出土,今在陜西節署,此本為劉雪亞督軍鎮華所寄贈。”民國十一年即1922年,說明梁啟超的碑刻拓本收藏活動至少延續到1922年。由此可見,梁啟超收藏碑刻拓本的時間跨度足有30年。
梁啟超在收藏碑刻拓本的同時,還對其中的130多件拓本進行題跋。最早的題跋是寫于1916年1月的《禮器碑跋》,之后直至1926年,歷年斷斷續續都有題跋,時間跨度達11年。1918年1月,共題跋34件。而大部分的題跋多集中在1925年,這一年題跋(含再跋)超過100件。
梁啟超所題跋的碑拓,有漢代和魏晉的碑刻摩崖,有南北朝和隋唐的碑刻墓志,其中大部分為西漢和北朝的碑刻墓志。題跋的內容主要有記述碑刻的出土發現情況及其去向、記錄碑拓的遞藏經歷、校勘考釋、題署碑刻名稱和年代、品評書法等方面。所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文字卻十分精練,可謂字字珠璣。
梁啟超逝世后,其家人將他生前收藏的近1300件歷代碑刻拓本盡數捐獻給北京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人們在驚訝之余,更為梁啟超的精神與毅力所嘆服。
兩次重大的公眾書法活動
梁啟超一生中參加過的重大公眾書法活動主要有兩次。
其一為1913年4月9日(農歷三月初三),梁啟超發起在北京萬牲園舉辦修禊賦詩作畫寫字活動。應邀參加修禊活動的有滿清遺老詩人易實甫,著名啟蒙思想家、翻譯家、詩人嚴復以及畫壇名宿姜穎生等北京學術界名士、詩人等40多人。大家曲水流觴,吟詩作賦,盡遣雅興。梁啟超當時作有七言長古詩一篇。
他在次日寫給梁思順的信中說:“今年太歲在癸丑,與蘭亭修禊之年同甲子,人生只能一遇耳。吾昨日在百忙中忽起逸興,召集一時名士于萬牲園續禊賦詩,到者四十余人,老宿咸集矣。竟日游宴一滌塵襟,歸國來第一次樂事。”又在12日《與嫻兒書》中說:“修禊詩,錄一份寄汝,共和宣布以后,吾第一次作詩也。同日作者甚多,吾此詩殆壓卷矣。”梁啟超在信中還稱:“蘭亭以后,此為第一佳話矣。”
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在信中描述這次活動時用了三個“第一”:歸國以來“第一次樂事”和“第一次作詩”,蘭亭以后“第一佳話”。可見他對成功舉辦這次活動是何等之興奮。
另一次活動是1926年秋,梁啟超興致勃勃應邀為清華學校教職員書法研究會上作書法演講。其演講由學生周傳儒手記,以《書法指導》為題,1926年刊于《清華周刊》第392期,后收入《飲冰室合集·專集》102卷。
梁啟超為什么如此樂意作書法演講呢?他在演講前的“開場白”中作出了回答。他說:“今天很高興,能夠在許多同事所發起的書法研究會上,討論這個題目。我自己寫得不好,但是對于書法,很有趣味。多年以來,每天不斷的,多少總要寫點,尤其是病后醫生教我不要用心,所以寫字的時候,比從前格外多。今天這個題目,正好投我的脾味,自己樂得來講講。”
1919年,梁啟超赴歐洲游歷。歸國后潛心學術研究,花在書法學習和研究方面的時間也特別多,有極為豐富的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體會,再加上在游歐期間,接受了西方的美學思想,運用于書法研究中,因此這次書法演講非常成功。他在這次書法演講中提出的書法美學思想,被書學界稱為現代書學研究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