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古青瓷 繁華清三代:當代青瓷顯山露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12:14 新浪論壇
與青花、粉彩相比,單色釉雖然沒有復雜的花紋、艷麗的色彩,但它釉層肥厚如凝脂,純如美玉,在藝術風格上以釉色取勝,且釉極厚,甚至超過胎體厚度,因此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耐看,變化萬端的釉色。在我國的瓷器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譽為“彩瓷之母”,也被認為是陶瓷收藏的更高境界。而這種至高的藝術境界我們觸手可及。 緣起古青瓷 在首都博物館方形展廳四層 E2廳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及當時北京歷史的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寶——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或“一道釉”,單色釉的單純、清澈之美,是中國文化純美境界的一種表達。與青花的線條美感和粉彩的色彩斑斕相比,宋瓷則以單色釉的完美著稱于世。無論是鈞瓷的海棠紅還是汝窯的天青色,或者是龍泉窯的梅子青以及越窯如冰似玉的翠色,都能讓人為之陶醉。其中,越窯青瓷歷史最為悠久。越窯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創燒成功,可謂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隨后一千多年的歷史時期,越窯一直居于瓷器生產的領先地位,我國南北方的眾多瓷窯和韓國、日本的制瓷業都受到越窯的影響。到現在一些日本學者還把慈溪上林湖奉為青瓷的圣地。 越窯青瓷不僅上貢朝廷,下供庶民,還一直是備受青睞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數度進貢皇室的珍品,而且還遠銷亞洲、非洲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啟了寧波的海上瓷器之路。 在首都博物館精品陳列區《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中,展示了一件出土于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的北宋(公元960~1127年)越窯青釉劃花宴樂人物紋注壺,可謂當時青釉瓷中的精品之作。這把壺高18.2厘米、口徑4.5厘米,壺上所飾細線劃花是越窯北宋早期常見的裝飾手法,用針狀工具在胎體上雕刻,然后再上一層釉。此壺腹部劃宴樂人物圖案,生動傳神,飽滿的線條富有張力,即使是小件物品也隱含大氣,富有韻味,十分少見。 首都博物館副研究員裴亞靜介紹:“從工藝技術上說,在科學技術條件還不發達的過去,釉的變化全靠燒制人(陶工)的經驗來掌握,重點是窯爐和燒成技術。用簡單的傳統燒造方式來駕馭單色釉,難度很高,單色釉之名貴也正在于此。”然而,雖然難度高,但是對于陶工來說,卻充滿挑戰性,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他們,為之傾其一生。可以說,陶瓷的魅力在單色釉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專業技術,單色釉相對于彩繪瓷來講,對陶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繁華清三代 明清時期,朝廷在景德鎮分別設立御器廠(明)和御窯廠(清),單色釉瓷的燒造迅速發展,特別是到了清代,雍正和乾隆皇帝由于本人的藝術愛好,親自參與瓷器畫樣與款式的策劃。在雍正六年~乾隆二十一年期間,派唐英到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唐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督陶官,在皇帝的旨意下,燒造了大量仿宋代的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的瓷器,并且創燒了很多新的單色釉品種,單色釉瓷的燒造在清朝達到了其歷史最輝煌的頂峰。單色釉瓷首次出現了規模化的創新與生產。技藝爐火純青,品種空前繁多,釉色超越古人,譬如天藍釉、豇豆紅釉、孔雀綠、茶葉末釉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已經達到了“合于天造,厭于人意”的藝術境界。富有天然韻致,使人領悟到古人非凡的審美情趣,體現出中國陶瓷藝術的魅力。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