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兼職教授 高峰
一場席卷金融界的“錢荒”讓去年賺得盆滿缽滿的中國銀行業再次聚焦在閃光燈下,“缺錢”的銀行實際上卻是中國最賺錢的企業。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近日發布榜單,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成為中國最賺錢企業。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企業普遍喊窮,銀行卻大賺,這是為什么?
專家認為,金融業沒有服務于實體經濟,大量資金在虛擬經濟中空轉,擠壓了實體經濟利潤空間,增大了金融風險。只有通過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才能遏制經濟的過度金融化。
從賺錢看,世界500強中中國銀行業獨占鰲頭,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成為中國最賺錢企業,全部進入前10的榜單。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以378億美元的利潤位列第4,中國建設銀行以306億美元、中國農業銀行以229億美元、中國銀行以220億美元的利潤分列第5、9、10位。
《財富》雜志認為,中國大陸企業面臨的形勢并非一片大好,而是存在嚴重的結構失衡。首先,上榜公司主要分布在鋼鐵、汽車、資源、化工、金融等領域,而來自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則較少,這是中國經濟重投資而輕消費的必然結果;其次,上榜企業的主體是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較少;第三,利潤在行業分布中失衡,上榜的9家商業銀行占據了89家企業利潤總額的55.2%,而美國8家上榜銀行利潤僅為其所有上榜企業利潤的11.9%。
“保險公司跑著掙錢,證券公司坐著掙錢,銀行躺著掙錢。”這是中國平安[微博]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對三大金融行業盈利模式的形象描述。從中不難看出,相比于實體經濟經營陷入困境,銀行掙錢顯得太容易了。那么,在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背景下,銀行業為什么仍能保持高利潤增長呢?
回顧過去10年,銀行利潤增長的因素有很多,第一重要的因素就是銀行資產的擴張。資產擴張是和我國宏觀經濟密不可分的,因為隨著經濟的增長,需求也在擴張,也才有銀行擴張的可能性。
銀行利潤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利差收入,因為過去存貸款利差畢竟還有限制,這個限制實際是給銀行保持了一個最低的利差水平,而這個利差水平是穩定的。當銀行資產規模迅速擴張,利差也帶來了銀行收入的大幅增長。其次,銀行通過股份制等經營體制改革,基本建立了現代銀行業的經營體制,銀行經營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壞賬率大幅下降,從改革前的30%多,一直下降到去年底不到1%,雖然現在有所反彈也沒有超過2%。
此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在于銀行的壟斷經營。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在我國金融行業的牌照很值錢,銀行基本上還是屬于特許經營而沒有放開,雖然還不算是寡頭壟斷,但也是屬于壟斷競爭。然而,實體經濟利潤下滑,銀行業一家獨大的局面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錢荒”的發生已經表明,銀行業不把資金用于服務實體經濟,而是在虛擬經濟中空轉將會引發更大的金融風險。
近幾年做大做強同業業務幾乎成為銀行機構共識,支持實體經濟反而退居其次,其背后的助推力量就是同業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長,這種表面的繁榮容易讓銀行沉溺其中。但無論是同業資金“空轉”,還是房地產、融資平臺領域,銀行資金并未真正進入實體經濟。
然而,要讓銀行把錢投到實體經濟只是泛泛號召效果并不大,作為企業的銀行,一定會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
專家強調只能進行金融改革:首先,要建立一些制度規則進行宏觀調控,避免不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尤其對政府融資平臺,要有過硬的調控手段對其進行嚴格地監管;其次,要改善實體經濟的盈利狀況,讓銀行為實體經濟、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
筆者認為,要在糾正資金錯配、金融空轉,調整金融過渡風險化行為過程中實現軟著落,必須在制度層面對于一些利益集團做出明確調整。而金融改革的重點,就是人民幣資本項目的開放,這將對傳統套利渠道產生很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