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軍
人們把前段時間市場上的短期流動性緊張形象地稱為“錢荒”。
“錢荒”看上去有點兒刺眼,但它確實發生了,并讓市場驚出一身冷汗,也使人們對市場紀律約束更為關注。它明確告訴市場,無論商業銀行、企業、政府部門還是中央銀行,都必須管好自身的資產負債表。
事實上,市場流動性總體并不緊張,有人把“錢荒”稱為管理當局對市場的一次壓力測試。的確,當前中央銀行擁有豐富的政策手段,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也是健康的,我國貨幣信貸、社會融資總量同比保持較快增長,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余額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存款準備金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錢荒”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偶發事件。
但是,透過“錢荒”,我們還是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錢荒”折射出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問題。有人認為,“錢荒”是貨幣自我循環的結果,是過多的錢流向了虛擬經濟。這種看法過于簡單。實際上,貸款和其他方式融資大多流向了實體經濟。“錢荒”的根子仍在經濟。在新一輪政府換屆周期和經濟周期,我國面臨經濟轉型和區域擴張并存局面,極易產生投資沖動和資金緊張。一方面,轉型需要加大制度和技術創新,把速度適當降下來,推動經濟升級;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翻番目標的驅使,使得各地仍看重高增長,希望爭取更多的市場和資源。這樣的矛盾加劇了結構調整的難度。在當前我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不夠景氣的背景下,新增投資產生了對信貸資金的剛性需求,進而導致資金總體效率和邊際效率降低。特別是在現有體制下,博弈和倒逼無處不在,常常使管理當局陷于兩難境地:迎合會產生體制性膨脹、硬化約束容易產生震蕩。從這種意義上,“錢荒”不單純是流動性問題,而是經濟轉型中的結構問題。
“錢荒”反映了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和業務結構的缺陷。毫無疑問,我國商業銀行是有錢的,有充足的資本,有豐厚的利潤。但在市場經濟下,越是有錢越容易缺錢,有錢與缺錢可以在短期內轉化。因此,商業銀行應加大風險管理、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的力度,始終在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間把握平衡,不要盲目博弈把資金缺口留給市場、留給中央銀行。在深化銀行改革時,應高度重視銀行自身資產負債表的合理性、健康性,充分體現支持實體經濟和防范風險要求,豐富流動性管理工具,注重差異化發展,減少同質性。
“錢荒”說明去杠桿過程的復雜性。去杠桿率,就是要降低地方政府和企業過高的負債率,改善供給管理和加快結構調整,并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要看到,靠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不能實現轉型升級,也是難以持續的。我們應從“錢荒”中汲取教訓:無論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都應致力于加快轉型升級,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對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風險進行有效配置,儲備充足的覆蓋和吸收風險的手段,減少不確定性。
中央銀行在這次“錢荒”中備受矚目,相信市場讀懂了中央銀行的意圖,即金融市場主體應減少非理性博弈。不過,這一事件也提醒管理當局應建立更加透明的預期管理和風險管理。特別是改善流動性管理,合理運用多種政策工具調節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平穩運行;發揮宏觀審慎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防范金融機構同業和表外業務風險,提高金融產品創新和影子銀行活動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引導金融機構做足做活存量文章,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同時,持續推動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利率、匯率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