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賀輝紅
7月份以來,債券市場表現較為疲弱,但債券大宗交易平臺上,卻頻繁出現溢價交易,這其中還包括讓市場擔心的城投債。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怪異現象的出現呢?分析人士認為,債券市場經過調整后,已逐漸出現一些機會,市場預期后市經濟可能放緩,政策或有松動,這最終促成了債券大宗交易的頻繁溢價。
債券大宗交易溢價漸成常態
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的數據顯示,近期債券大宗交易出現溢價情況越來越多。8月1日,債券共有3筆大宗交易,分別發生在虞水債和新湖債。當日虞水債的收盤價為98.97元,該債券在當日發生的大宗交易中的成交價卻達102元,總共成交1.1萬手,溢價率超過3%,值得注意的是,該債券平時交易并不活躍。新湖債當日收盤價為105.96元,但該債券當日發生大宗交易的成交價則達108.62元,成交0.2萬手。
在7月29日發生的幾筆債券大宗交易中,溢價率也甚為明顯。當日巢湖債收盤價為97.72元,但大宗交易成交價卻達102.5元,成交0.9萬手,溢價率近4.89%。當日綏化債收盤價為97.23元,但大宗交易成交價卻達104.9元,成交0.4萬手,溢價率更高達7.88%。當日成交的楚雄債的溢價率也相當高。在此之前數個交易日,債券大宗交易大部分也以溢價成交。
分析人士指出,溢價交易若發生在債券牛市中,并不為怪。但是,目前這種溢價交易偏偏發生在債券市場疲弱背景下,則顯得有點蹊蹺。
蹊蹺交易的背后動因
楚雄債下跌趨勢非常明顯,目前離最高點已經有10%以上。綏化債近期更是出現斷崖式下跌,跌勢甚至要超過一些股票。新湖債在發生大宗交易之后,又是一根大陰線。分析人士認為,債券市場表現乏力可能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資金面緊張,二是市場擔心地方債務問題。這兩個問題也是引發近期債市和股市遭雙殺的重要原因。
既然債市并不好,那么買家又為何要在大宗交易平臺上溢價買入呢?華龍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員尹曉光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債券市場經過調整后,一些機構買家開始涌現。下半年經濟可能放緩,政策方面或可放松,至少貨幣政策不會加碼,這對債券就是一個重大利好。現在配置一點,機構似乎并不擔心。
尹曉光指出,債券交易很多時候是這樣一種模式:即買入一部分債券之后,放到銀行進行抵押融資,再利用融入的資金買新的債券。也就是說,只要這些債券還有抵押功能,機構的現金流就不會斷。目前包括城投債在內的債券并未喪失這一功能,所以不少資金還是比較有信心。通過大宗交易買入一些跌幅較大的品種,可以用來進行波段交易。
尹曉光的觀點也得到了一些機構的印證。上投摩根強化回報擬任基金經理楊成指出,市場普遍預計CPI將于7月達到年內高點,此后通脹將逐步回落,持續了一年的加息周期值此接近尾聲。同時,GDP同比一定程度的下滑亦是可以預期的。從歷史經驗來看,通脹往上走的時候,債券優勢往往趨弱;而當經濟下行的時候,則債券收益趨好。從目前債券收益率來看,一些債券逐漸具備了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針對以上人士的觀點,也并非沒有不同的聲音。有業內人士就認為,目前通過大宗交易溢價買債券是在豪賭經濟滑坡后的政策放松。某券商債券研究員坦言,現在城投債跌得比較多,有些膽大的投資者買入賭一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整體上還是要謹慎一點,除非央行放松政策,否則債市不會有什么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