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0月6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載文分析了雷曼“迷你債券”的真面目及在香港引起的個人投資者索賠的官司。文章全文如下:
美國次按風暴卷起的“金融海嘯”愈演愈烈,除了令全球股市面目全非之外,華爾街大行也一家接一家倒下,幸存者也要尋求與傳統銀行合并來自保。遠在美國的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s.)在尋求外援失敗后宣布破產保護令,近在香港經由零售銀行購買了雷曼“迷你債券”的投資者成立了“雷曼兄弟苦主大聯盟”,組織數百人上街要求政府介入,調查銀行及證券行銷售人員有否誤導投資者,并研究賠償的問題。
為何持有雷曼“迷你債券”的投資者恐怕血本無歸呢?香港監管當局和代理有關產品的銀行又有沒有責任呢?而涉及的“迷你債券”的性質及其最終命運又會是怎樣?
此“債券”不是彼債券
首先看看債券是什么,債券其實是由政府、半官方機構和私人公司發行的票據,向公眾集資,然后按時向投資者還息還本。債券的息口是按其信貸評級即收不回本金的風險來厘定的,AAA級的美國國庫債券(US Treasury Bonds)一向被認為是無風險的投資,其息口最低;半官方機構如房利美所付出的利率較高,但有政府包底,投資者收不回本金的機會也不大;公司債券的評級愈低,所付的利息也愈高,理論上所有私人公司都有機會破產。幾個月前大家以為不會發生的事情,隨著雷曼倒下,什么事情也有可能發生。
雷曼破產,其發行的債券就很有可能變“墻紙”,令投資者損失慘重。據英國《金融時報》的統計,雷曼發行的1,100億美元優先債券在其破產前一星期,每1美元值95美仙,到9月24日只剩18美仙,稍后更可能變為一文不值……
雷曼的公司債券多由其它銀行、退休基金和互惠基金所持有,該行要清盤自然令上述機構損失慘重。內地銀行也紛紛中招,工行和建行分別持有1,518億和1,914億(美元,下同),中行、交行和招行亦分別持有7,562萬、7,002萬和7,000萬的雷曼債券。雖然在比例上仍不太大,以工行為例,上述投資只占其總資產值的萬分之一、債券投資規模的萬分之三,或其上半年的稅后盈利96億美元的1.6%,但已足以令近期內銀行股的股價下跌了!
一堆衍生產品有如“毒奶粉”
讓我們看看,令港澳散戶“中招”的雷曼“迷你債券”是什么東西?原來此“債券”不同彼債券,“迷你”的意思是把原來100萬美元的投資額拆細到數萬港元,以方便零售給銀行客戶。不過,“債券”的內容已不同,“迷你債券”其實是衍生投資產品中的“結構性票據”(SN)(Structure Notes),是有識之士認為根本不應該拿來作零售用途的。如果SN其所有抵押品都是AAA級的國庫券,那就問題不大,但近年投行講求“金融創新”(Financial Engineering),SN的抵押品又是一堆衍生工具,包括了抵押債務證券(CDO)以及差點就令AIG的百年基業一朝喪的信貸違約掉期安排(CDS)等,真是投資專家都未必在短時間之內搞得清楚,更何況是銀行柜位的“不專業人員”和一般存戶呢!根據證監會數據,雷曼在本港發行的SN達140多億元,占各投行發行總量的四成,雷曼出事,當然會引起公眾的關注。
內地“毒奶粉”事件發展至令,國家質檢局局長李長江也要問責下臺,現在處理雷曼式的“有毒債券”流行,港府財金官員和金管局自然責無旁貸!此外,近日野村證券宣布斥資2.25億美元(約17.5億港元)就買下了雷曼亞洲的業務,相對于雷曼發行的SN數量,其抵押品恐怕少得可憐,投資者得不到足夠的保障。在這個問題上,監管者是否“崇洋媚外”,任由美國人拿著華爾街大行的招牌來這里“片白頭”,形同開頭支票詐騙,值得追究。
接下來,再細看雷曼所發行的“迷你債券”。它屬于SN中的“信貸掛鉤票據”,即其回報及贖回安排同相關發行機構的信貸掛鉤,如其中一家公司未能償還貸款,需要重組債務甚至不幸破產,都會嚴重影響到這一類“債券”的派息和繼續運作。
已退休的Y先生是今次雷曼“迷你債券”苦主之一,講述自己今次“投資”的經過。他只想把畢生積蓄存在銀行收息作為生活費,不希望有風險。但有銀行職員游說他:“迷你債券”的風險極低,和存在銀行定存差不多,結果他由2006年11月開始分四次買了總額170萬港元的“迷你債券”。首六年會有年息6厘,八年后一次過還本,算起來每月可以收到8,500元。不過,好景不常,雷曼出事銀行通知他,下個月會暫停付息,而本金170萬也要有心理準備收不回來。
Y先生無意只怪責銀行或當局,他說他希望能收回老本,但他的平淡論述更令人觸目驚心!他保住本錢的微薄訴求在現代的“合約精神”下,恐怕也不會得到積極的響應,更可能被當局以“個別事件”為由隨之然不了了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