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唐曜華
本報訊 雖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對高盛集團提出的民事欺詐指控尚未有定論,但高盛“欺詐門”對市場的沖擊已經顯現,與高盛相關設計掛鉤的國內銀行理財產品面臨壓力。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有3家國內銀行(含外資行)發行了掛鉤高盛公司相關指數或者投資高盛公司相關產品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還在運行中。
其中,某銀行發行了6款與標普高盛大宗商品指數掛鉤的理財產品;另一家銀行2007年發行的兩款產品均投資于高盛發行的結構性美元保本票據;花旗一款產品投資高盛2.5年期持有到期澳元保本浮動收益境外憑證。
普益財富研究員認為,高盛被指控欺詐尚未有定論,并且可能出臺的新的監管法案對高盛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不過,相信以后投資者在購買與高盛相關設計掛鉤的理財產品時,將更多地考慮安全性,畢竟此次事件對高盛的聲譽造成了影響。
記者查詢發現,高盛欺詐事件于4月16日發生后,截至4月20日,前述銀行6款產品所掛鉤的4只標普高盛指數,有3只指數價格較4月16日下跌,其中標普高盛原油超額回報指數、標普高盛能源超額回報指數跌幅接近1%。該行的其中4款產品即將于今年6月到期。
前述投資于高盛美元保本票據的另一家銀行兩款產品在4月8日的凈值分別為1.0283美元、0.9932美元,該行尚未公布最新凈值表現。
瑞信一人士認為,標普高盛指數運行多年,并且有標普進行審計和管理,應該問題不大。與高盛相關設計掛鉤的國內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安全,具體需要看投資標的或者掛鉤標的情況,看投資標的是否有被投行操作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可能存在針對該標的的對賭設計。
不過,通常情況下,投行設計的產品相當復雜,一般人難以看出其中端倪。“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對高盛的信任度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因為不知道其他產品是否也會有類似問題。”某外資投行人士認為。
·鏈接·
高盛“欺詐門”
4月16日,美國證監會(SEC)在官方網站上宣布正式向高盛提起民事訴訟,指控高盛在2007年發行某款次貸衍生品時,沒有完全披露與該產品相關的信息,甚至有意隱瞞某些信息。該款CDO涉及多、空兩方客戶,做空方還參與了產品設計,但高盛并未披露產品被做空的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