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健 編輯/孫艷芳
今年,中國發生通貨緊縮的概率很小,但通貨緊縮的壓力還將繼續加大。為穩定經濟增速、緩解通貨緊縮壓力,有必要適度加大穩中偏暖的宏觀調控力度。
今年1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僅增長0.8%;2月份,雖因春節因素有所反彈(同比增長1.4%),但前兩個月平均增長也只有1.1%。這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將出現通貨緊縮的擔憂。那么,如何判斷當前的通貨緊縮狀況?造成當前狀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通縮壓力顯現
其實,通貨緊縮(deflation)是和通貨膨脹(inflation)相對應的概念,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一種宏觀經濟現象。在實踐中,判斷一國經濟是否出現了通貨緊縮現象,主要是考察其CPI同比增長率是否連續3個月以上出現負值(即同比下降)。按照這一標準衡量,中國自1985年公布CPI數據以來,共出現三次通貨緊縮現象:第一次發生在1998年4月至2000年1月期間,CPI同比增速連續22個月為負;第二次發生在2002年3月至2002年12月期間,CPI同比增速連續10個月為負;第三次發生在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期間,CPI同比增速連續8個月為負。今年前兩個月,CPI同比還都保持正增長,顯然還沒有發生通貨緊縮。但由于CPI同比已接近于零增長,通貨緊縮壓力已有所顯現(見附圖)。
當然,也有人指出,主要反映工業品價格變化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自2012年3月以來已連續36個月同比負增長,說明中國已進入通貨緊縮狀態。然而,由于PPI主要是用來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的指標,并不包含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情況,因而盡管二者存在一定的傳導關系,但PPI同比的連續負增長還不能說明整體經濟已進入通貨緊縮狀態。
不過,回顧前三次通貨緊縮的過程可以發現,CPI同比連續3個月以上負增長總是和PPI連續3個月以上同比負增長相伴,而且PPI總是先于CPI出現同比負增長(如第一次提前8個月,第二次提前11個月,第三次提前僅1個月)。近期,PPI已出現連續36個月的同比負增長,但CPI仍能保持正增長,說明PPI和CPI之間的傳導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引發PPI連續下行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我國CPI和PPI走勢變化(1997-2015)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原因探析
回顧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與價格有關的歷史數據可以發現,1998~2000年和2002年的兩次通貨緊縮和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國內首次出現需求不足有關,而2009年的通貨緊縮則主要是由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目前中國面臨的通縮壓力主要反映在PPI連續數月的同比下降上,其背后的原因也更為復雜,既有國內需求不足和產能嚴重過剩方面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下降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方面的因素,還有貨幣政策偏緊,也增加了通貨緊縮的壓力。具體分析如下:
一是國內需求不足。國內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制約消費需求增長的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從居民收入上看,長期以來中國居民收入的實際增長速度低于GDP增速,盡管2011年以來因經濟增速減緩,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略超GDP增速,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低于GDP增速。近年來,雖然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有所下降,但2014年仍為0.469,高于國際警戒線。從社會保障制度上看,盡管近年來國家增加了對養老、醫療、保險、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但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仍不穩定,預防性儲蓄傾向仍高,影響了即期消費的增長。消費需求不旺,制約了CPI上行。從投資需求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自2012年起開始下降,尤其是2014年,投資增速比2013年低4個百分點,創2002年以來最低。其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市場調整、基礎設施投資受限和制造業面臨去產能壓力。固定資產投資從前些年20%以上的高增速回歸中速增長,將影響市場對工業品的需求,進而拖累PPI。
二是外部需求下滑。自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主要央行[微博]競相采取了史無前例的非常規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試圖通過向實體經濟注入巨額資金來拉動需求回升。六年多時間過去了,全球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雖然有所恢復,但除美國經濟復蘇動能較為強勁,并促使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且出現加息預期外,歐洲、日本以及新興市場,均仍處于供需收縮式平衡過程中。外部需求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下滑。
三是產能過剩。與上世紀90年代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和消費品領域有所不同的是,當前的產能過剩具有普遍性,并由傳統行業向新興行業蔓延。一方面,傳統產業中鋼鐵、水泥、電解鋁、有色、平板玻璃、汽車、家電等存在產能過剩,部分行業甚至出現了長期性和嚴重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某些新興產業如光伏行業也存在產能過剩。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有關行業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行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均已降至75%以下。產能過剩影響了企業利潤和相關產品價格增長,導致PPI同比連續數月下降。
四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主要經濟體為降低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都出臺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其中,國際原油價格由2009年底的每桶70多美元快速上漲至2011年2月的每桶100多美元。然而,伴隨美國頁巖氣革命和全球能源供求關系的調整,國際石油價格近兩年迅速回調,目前已經回落至每桶50美元左右的水平。與此同時,國際食品、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也陸續回歸常態。由于中國對國際石油、鐵礦石和部分農產品進口依賴度較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調會明顯影響PPI走勢。
五是貨幣政策偏緊。為應對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持續的物價上漲(CPI同比漲幅接近或超過5%),中國央行數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導致銀根偏緊。其中,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2010年11月的2.5% 上調至2011年7月份的3.5%,并維持到2012年6月份;一年期貸款利率由2010年10月的5.31%上升至2012年5月的6.0%,并延續至2014年10月。相對較高的貸款利率制約了企業的貸款需求。另外,從2010年年初至2011年年中,央行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由2010年初的15%上調至2011年年中的21%,目前依然維持在19%。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制約了商業銀行的貸款投放能力。貨幣政策偏緊加大了PPI的下行壓力。
六是PPI向CPI的傳導機制發生了明顯變化。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已從過去的以第二產業為主導轉變為目前以服務業和制造業“雙主導”,今后還將逐漸過渡到由服務業為主導。正是由于這種經濟結構上的變化,過去由PPI向CPI的快速傳導機制已變得不再明顯,持續數月的PPI下行也并不必然導致CPI同比出現下降。
應對之策
在上述影響通貨緊縮走勢的因素中,國內外需求在近期出現明顯回升的可能性不大,產能過剩的調整也將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貨幣政策則存在一定的變數。由于目前PPI同比持續下降,對生產、銷售、利潤、投資和稅收等都會產生緊縮效應,并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對消費品價格產生擠壓。這會加大消費價格下行的壓力。盡管外部需求有望小幅回升,但由于國內需求支撐依然乏力,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PPI同比持續下降的狀況也仍將延續。綜合分析判斷,今年國內通貨緊縮的壓力將繼續加大,但發生通貨緊縮的概率很小。
為穩定經濟增長、緩解通貨緊縮壓力,我們有必要適度加大穩中偏暖的宏觀調控力度,具體可采取以下相關政策措施:
一是積極推進價格改革。政府已將今年CPI調控目標定為3%,這就為價格改革預留了一定的空間。建議通過落實階梯水價和氣價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環保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價格改革,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啟動農業用水價格改革試點,縮短成品油價格調整周期。
二是實施穩中偏松的貨幣政策。為應對經濟下行和通縮壓力增大,在貨幣政策操作上應把握中性偏松的基調,形成合理和穩定的市場預期,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繼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基準利率,降低企業資金使用成本。
三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著眼于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為此,應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力度,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同時注重培育、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此外,應建立以公平為導向的公共服務與福利制度,逐步縮小城鄉、地區和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促進橫向和縱向社會流動,努力做到機會均等。
四是挖掘國內外需求的潛力。內需方面,通過就業、財稅、轉移支付等手段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釋放其消費潛力;大力培育信息消費、環保消費、網絡消費等新的消費熱點;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的消費信心。同時,還要積極拓展外需,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五是積極淘汰落后產能。應認真落實“吸收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政策措施,通過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審批改革,弱化地方政府對企業投資的行政干預和變相補貼,轉而通過市場的力量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和重組,通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積極“走出去”。
作者系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