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池模式能否消亡
理財產品資金池模式已成為中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主流模式,是指多個理財產品對應多筆資產、理財產品以多元化投資的集合性資產包作為統一資金運用。但這種模式也潛藏著兌付以及流動性風險,銀監會今年開始對各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池進行現場檢查,要求銀行在4月底前進行整改,很多市場人士擔心監管機構一刀切使資金池模式消亡,這種現象是否會發生?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將走向何方?本期理財周刊邀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等三位專家對此談談他們的看法。
資金池模式還不至于消亡
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池模式只是在監管上不規范,以至于市場上普遍認為這是 “龐氏騙局”。郭田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對此表示并不贊同。他表示,如果銀行理財是“龐氏騙局”,那么整個銀行業務都是“龐氏騙局”,因為就連存款投向也不是很清楚,銀行業務的核心都是期限錯配。近期銀監會出臺《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監管重點指向銀行理財產品在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領域的投資行為,監管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預計監管層對資金池模式不會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因為銀行理財產品是否會出問題,不在于期限錯配,而是取決于投向的標的資產的質量。
郭田勇還指出,今后銀行理財產品運作上重點還是要把關標的資產,以往其投向還是比較穩健的,即使是普遍存在的資金池模式,整體上也是投向信托、債權等低風險的資產,銀行只要繼續堅持這種低風險、穩健型的投資風格,包括資金池方式操作的銀行理財產品都不會出系統性風險。
銀行業面臨理財運營模式整改
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法規不完善,導致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池與資產池常常無法一一對應,多數銀行通過組合投資的方式將客戶的資金進行合適的配比。銀監會近日下發《通知》,按照其監管意思,這相當于采取了一刀切做法,但資金池模式不會消亡,只是要求理財產品在一定的框架下運行。今后理財產品對于債權、非標準化債權投資業務的資金和資產將一一對應,每個理財產品單獨列賬,其投資標的及投資風險必須向投資者提示,對于銀行來說將面臨全面整改。
“《通知》還要求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占比不得超過35%,這將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劉彥斌[微博]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這并不會給銀行帶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銀行理財業務帶來的收入在銀行凈利中占比很小;另一方面盡管受到杠桿約束,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也將受限。目前工行、建行開始推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進行一部分對沖,同樣可以放大信貸資產規模。
資金池模式將成為過渡產物
資金池運作模式通過滾動發售持續性募集資金,以動態管理模式保持理財資金來源和理財資金運行平衡。這種模式設立的初衷是好的,但隨著規模的增長,資金池業務期限錯配帶來的流動性、高收益存在兌付、產品與資產無法一一對應等風險,這些問題也引發了監管層對于資金池運作模式理財產品的擔憂。
方瑞還指出,監管層于今年對各大商業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進行現場檢查,對于4月底前整改不達標的銀行,甚至將被叫停理財業務資格。一旦銀行理財產品放棄資金池運作模式,轉而回到傳統的一對一產品,勢必會導致各類產品風險和收益的分化。因為以債券為投資對象的產品風險和收益較低,以融資類項目為投資對象的產品風險和收益都較高。因此資金池運作模式必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過渡產物,預計未來基金化理財產品將成為主流,產品投向將更加具體和透明,產品收益分配將以真實投資資產帶來的收益為準。北京商報記者 劉偉 孟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