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提示:利率市場化必將對我國金融業乃至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改革中,商業銀行將面臨財務承受能力、風險管理水平、業務發展格局等方面的嚴峻挑戰,必須從改善經營、加強管理、加快業務多元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做好準備,為利率市場化后的競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利率市場化,國際上稱為利率自由化,是指把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利率的過程,而政府或中央銀行僅享有利用間接手段影響利率的權利。同時,根據貨幣政策取向和貸款風險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提高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是商業經濟活動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影響,已成為商業銀行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
1993年,《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最先明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提出我國利率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類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管理體系。
1996年6月,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以后,諸多改革舉措陸續推出:先后放開了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債券市場利率和銀行間市場國債以及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境內外幣貸款和大額外幣存款利率;試辦人民幣長期大額協議存款;逐步擴大人民幣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
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人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
2004年,利率市場化邁出重要步伐:再次擴大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放開了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2.3 倍;實行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制度。
按照人行提出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總體思路,確定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順序進行。
2007年1月,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的正式運行為市場化定價機制和市場利率體系的完善設立了基準,為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改革奠定了基礎。迄今為止,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債券回購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的利率都已經完全實現了市場化。
2008年,爆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中國的利率市場化一度暫停。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則明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強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
進入“十二五”以后,在世界經濟復蘇承壓、外需持續萎縮、國內經濟增長加速放緩的背景下,為了緩解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通過強化貨幣政策刺激來緩解經濟下行風險,人行宣布于2012年6月8日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同時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是三年半以來人行首次降息。
至此,受到管制的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終于破冰,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嶄新的一步。時隔一個月,人行于7月5日再度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與此同時,人行將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下限由此前的0.8倍進一步下調為基準利率的0.7倍,這些舉措均標志利率市場化改革正進入提速階段。從改革進程和路徑來看,繼續逐步擴大貸款利率下浮空間和提高存款利率的定價上限將是利率市場化漸進式改革的關鍵步驟,最終實現商業銀行等市場主體自由競爭和自主定價應是今后利率市場化的核心內容。
在6月8日人行宣布降息并調整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一天,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確定將于2013年1月1日起實施,并要求商業銀行應于2018年底前全面達到相關資本監管要求,這意味我國商業銀行在這幾年過渡期內,資本管理能力至少要達到或高于國際同業的水平。
商業銀行業務轉型迫在眉睫
根據國際通行規則,除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外,《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將操作風險也納入資本監管框架,增大了資本充足率計算的分母,使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都將有所下降。有中小銀行的內部評估報告顯示,如果新辦法實施,資本充足率或將下降1~2個百分點,從而影響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在資本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大部分銀行尋求通過內生式的增長來達到資本充足率要求,而由于近期不良貸款反彈、息差下降的趨勢明顯,銀行將明顯承壓。
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使銀行漸受重壓。人行近兩次調息的關鍵并不在于單純地降息或者擴大存貸款的浮動區間,而在于就此拉開了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競爭和加快經營轉型的帷幕。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對現行銀行經營將帶來以下幾方面的沖擊:
一是利率市場化將使利差縮小,銀行盈利將會受到較大影響。
從國際經驗來看,在利率市場化后,短期內存貸款利差會出現收窄之勢。在我國的利率完全市場化之前,人行的利率管制為銀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利差保護,使存貸款利差成其利潤的主要來源。近幾年銀行業的凈息差基本穩定在2.5%~2.8%,凈利息收入占比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息收入2.15萬億元,占營業收入的80.68%。但在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利率市場化將對銀行的業績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從短期來看,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而貸款利率下降,利率市場化將使銀行的凈利潤受到較大沖擊。據招商證券(微博)的測算,兩次降息預計將影響上市銀行2012年凈利潤2~4個百分點;影響2013年凈利潤5~13個百分點。從長期來看,利率市場化后,各家銀行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存款利率將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同時,為搶奪優質大客戶,貸款利率不會有顯著提高甚至還可能出現下降。這將影響銀行現有的資金平衡關系和利率配比關系,利差空間也隨之減小。
二是加大產品定價難度。
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中小銀行由于規模小、資本實力弱、收入渠道窄、議價能力弱以及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受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沖擊要大于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在產品定價能力方面的弱勢將逐漸凸顯。而在利率市場化后,由于利率的靈活性,應該根據不同產品的特點、資金成本、競爭策略、客戶價值、風險程度和目標利潤進行自主定價,而金融產品的定價不僅涉及經營目標、戰略決策和市場策略等因素,還與信貸風險、供求情況和成本費用緊密相連,這些對中小銀行來說都是巨大挑戰。
三是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將使市場利率波動加劇,風險管理難度上升。
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將會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利率水平將表現出較大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還不高,加之經營機制尚未根本轉變,對利率變動反應不夠敏感。無論是資產負債結構的安排,還是市場營銷策略的設計,商業銀行都將承受較大的利率風險,管理難度逐步增加。
四是利率市場化促使同業競爭更加激烈。
一方面,銀行間存款競爭更趨激烈。兩度降息后,銀行存款差異化定價基本分為三大陣營: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區域性商業銀行,表現為規模越小的銀行,利率上浮的期限品種越多,上浮的幅度也更大。總體看,存款利率實行區間上浮政策,銀行定價策略分化,加劇了銀行間存款競爭。
另一方面,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競相搶占小企業業務份額。在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中小銀行降低“底盤”,更多地服務小企業,而大型銀行也將放下身段,逐漸向下擴大小企業敞口,中小銀行服務中小企業的特色化經營優勢將受到大型銀行價格競爭的直接沖擊,業務轉型將更為迫切。
小企業業務發展待深入
在當前商業銀行業務同質化程度較高的條件下,利率市場化將給我國銀行業帶來深刻影響,銀行之間容易出現過度競爭。一旦作為金融安全網三道防線之一的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利率市場化將加速向縱深推進,銀行業競爭顯著加劇,最終可能導致部分銀行受到顯著沖擊,乃至面臨退出的風險。因此,商業銀行亟需打破同質化競爭的局面,走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經營之路,從以下幾方面加速業務結構調整:
一是在實現路徑方面,準確定位、堅持差異化和特色化是關鍵。
從國際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加快,使得各家銀行需要基于自身經營情況進行定位,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非價格競爭成為銀行間競爭的主要方式。不同類型的銀行應確立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經營的理念,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國家對于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客觀上為商業銀行拓展小微金融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也為銀行實現業務轉型帶來了機遇。
二是在收入結構方面,銀行要由依賴存貸利差逐漸向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的業務結構轉型。
雖然近幾年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和利潤等方面獲得了高增長,但從我國銀行業的盈利結構來看,目前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20%左右。而在發達國家的銀行業,這一收入的比重都在35%以上,有的能夠達到50%左右。美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經由20世紀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在資本約束、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依靠存貸差收入的業務發展思路已不適應未來市場,資產驅動業績增長的模式已難以為繼。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業競爭會日趨激烈,各銀行不斷開拓新興業務領域,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逐漸明顯。商業銀行需擺脫依賴存貸款利差的傳統業務格局,逐漸向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的業務格局轉型。特別是對中小商業銀行而言,利率市場化的影響程度更深,調整業務結構對銀行的長遠發展尤為關鍵,因此亟需積極拓展中間業務,以期在轉型中占得先機。
三是在客戶結構方面,不同類型商業銀行應明確定位客戶群。
《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調低了對小微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的風險權重,引導商業銀行擴大小微企業和個人貸款投放,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在大企業的議價能力相對強勢的情況下,大型銀行可以利用其較強的市場地位和議價能力,繼續在大客戶方面維持市場份額。對于中小銀行而言,在存貸息差逐漸縮小的趨勢下,雖然在大企業面前議價能力弱,但由于中小企業業務利率上浮較大,可以實現收益覆蓋風險。
根據德勤的行業調查,小企業貸款的利率平均上浮比例可達到20%~30%以上,微貸利率甚至有上浮200%的情況,同時具有風險資本占用較低的優勢,資產收益率高,是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藍海”。因此,中小銀行為了保障凈息差和獲利能力,可在高于基準利率的水平上尋找客戶群,在大量的中小客戶群中甄選優質客戶提供增值服務,通過差異化服務鎖定核心客戶群。而小企業貸款由于兼具收益率較高和風險資本占用較低的綜合屬性,應是眾多中小銀行業務調整的著力點。
(閆炯智為華夏銀行授信管理中心總經理,劉遠亮單位為華夏銀行博士后工作站。本文系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經費資助項目(2012ZZ-113)的階段性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