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 彥
近期,各類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成為市場和媒體關注焦點。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新增貸款中,有1.35萬億元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不少學者認為,地方融資平臺隱藏著許多政府債務方面的風險。近年來,地方融資平臺數量猛增,債務分散,缺少較為全面的信息,甚至各方公布的債務余額都不一致,引發了債務不透明、不可控的擔憂。地方政府高歌猛進的債務已引起中央的注意。國務院6月10日正式發出《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對融資平臺公司債務進行一次全面清理。
據了解,根據銀監會的工作安排,各商業銀行目前已于6月底前對相關融資按“逐包打開、逐筆核對、重新評估、整改保全”的做法完成了自查清理,并嚴格遵照“不再發放打捆貸款,不與地方政府簽署無特定項目的大額授信合作協議,嚴格限制對出資不實,治理架構、內部控制、風險管理、資金管理運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資平臺貸款”的三項原則規范新增貸款。
輿論普遍認為,此次清理非常必要,有利于各商業銀行了解并控制該領域的風險。同時,政策上的明示也會讓商業銀行在新增此類貸款時更加謹慎,對各銀行資產質量的提高大有好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表示,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存量應首先做好分類,區分哪些項目可能直接成為財政負擔,哪些項目可以通過平臺直接償還,以提高貸款的透明度。
認為地方債務確實需要清理但無需過度擔心的觀點也得到了一些知名學者的支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多為長期貸款,不會導致風險集中爆發。他還認為,這一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將會提高,償付能力也會不斷增強,現在不必將這個問題過分妖魔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