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 丁蕊
6月底銀行間市場出現流動性緊張的情況、7月初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簡稱國十條)、到7月19日央行宣布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再進一步……銀行業正迎來大變局。
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如何理解政府“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貨幣政策思路,如何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如何在此變局下推動自身轉型、保持可持續盈利能力?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近日對話新浪財經,就以上話題一一作答。
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面臨全方位挑戰
時隔十三個月后,央行于7月20日再次啟動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兩只靴子”中,貸款利率這一只已然落地。
作為資產、資本、存款等指標均居全球金融同業首位的商業銀行掌門人,姜建清同時還擔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其向新浪財經表示,利率市場化并不是簡單的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而是在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管理三個層面,從計劃、行政管理方式向有序的市場行為轉變。
利率市場化改革從客觀上可以提升市場主體的利率敏感性,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有利于優化投資結構,帶動更多的消費增長和民間投資,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銀行作為推動實體經濟穩步前行的助推器,若能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抓住機遇贏得競爭優勢,將成為中國宏觀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受益者。但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將使商業銀行面臨盈利模式、市場競爭和風險管理的全方位挑戰。
一是盈利增長的挑戰。利率市場化后,存貸款利率將由資金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變動頻繁且走向更難預測,經營成本和利息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從一些國家的歷史經驗看,利率市場化改革短期內往往伴隨著利差收窄和波動加大,長期會隨著金融業轉型和資產負債多元化調整到位而逐步穩定在一定水平。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也將對銀行利差收入在短期內造成一定挑戰。
二是市場競爭的壓力。利率市場化深刻改變了金融市場競爭格局,不同銀行由于實力不同、業務結構不同、管理思路不同,反應速度和應對策略也各不相同。一方面,部分銀行為了滿足信貸資產擴張的需要和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依靠上浮存款利率緩解流動性壓力,贏得存款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部分銀行由于貸款議價能力不強,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的價格競爭手段來獲得客戶青睞。
三是風險管理的考驗。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如果缺少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銀行過于強調通過提高貸款利率來彌補風險損失,將導致潛在信用風險增加,信貸資產質量下降。不僅如此,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利率變動更加頻繁,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也顯著增加。
銀行業將逐漸呈現異質化競爭格局
盡管利率市場化改革給銀行業帶來了全方位挑戰,但不同銀行所受影響不同。以美國為例,美國于1986年實施利率市場化,隨后四年中,由于銀行業競爭加劇,相當數量的中小銀行難以生存。與此相反,一些著名的美國銀行依靠經營結構轉型,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經受住利率市場化考驗。由此,不難預見我國銀行業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也將逐漸呈現異質化競爭格局。
一是不同銀行在經營結構上的差別使其面對利率浮動區間擴大時所受的影響不同。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Shibor基準利率地位的不斷鞏固,銀行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會面臨更大分流,銀行的利差水平也會隨著市場波動,資產業務發展、利差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也大為增加。如何突破資產擴張的路徑依賴,構建多元化、可持續的經營結構成為銀行面臨的全局性問題。
對此,工行一直致力于資產結構、收益結構、渠道結構和客戶結構的調整,已為應對未來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做好較充分準備。過去5年,工行通過合理控制信貸等高資本消耗業務規模擴張,大力發展非信貸類業務,資產結構和收益結構實現了明顯優化。
非信貸資產年均增長達到15.5%,超過信貸資產年增長0.4個百分點,至2012年,非信貸資產在資產結構中的比重達到51%。非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年均增長均超過30%,遠高于利息收入和信貸利差收入增長率,至2012年,非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分別達22.2%和20%。持續推進信貸結構優化調整,通過大力發展小企業、個人信貸及貿易融資業務,著力解決風險集中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積極推動客戶結構的優化調整,把提升優質客戶比重作為提升全行競爭力提升和經營轉型的重要目標與手段,不斷集聚全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渠道結構穩步轉型,電子銀行渠道效能大幅提升。
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工行電子渠道的業務分流率達到77%,較2005年提高47個百分點,電子渠道已經逐步成為工行經營的主渠道之一,并與物理網點形成良性互動發展的格局。豐富的客戶和網點資源,先進IT系統支撐的結算、清算能力,強大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以及可信賴的品牌,確保了工行擁有領先同業的吸存能力和最穩定的業務基礎。
二是不同銀行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在面臨利率市場化競爭壓力時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具備良好風險管理能力和成本管理水平的銀行可能會更多地使用價格競爭手段,甚至進行非理性競爭。由于受到自身財務的硬約束,即使一時、一事上不計成本、不講收益地進行所謂競爭,也一定是難以持久的。
對此,近年來工行積極開發建設業績價值管理、內部評級法、資金全額集中等管理系統,實現了通過系統準確計算資金成本、費用成本、資本成本、風險成本等貸款定價的關鍵數據。在此基礎上,工行積極引進RAROC定價模型,開發資產管理系統的RAROC定價功能,實現了RAROC定價的系統控制和授權管理,風險定價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利率管理策略,遵循風險與成本定價原則的同時,注重保持利率管理的彈性,更好地適應了市場競爭需要。
三是創新能力的積累和提升使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時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創新發展是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實現盈利持續平穩發展的根本舉措,是應對各種現實和潛在危機、保持基業長青的根本途徑。
工行通過加快創新,增強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努力走出業務結構和區域結構多元化、資產規模不無限擴張而利潤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過去5年,工行不斷加大對新興業務、中間業務領域的投入和發展力度,較好地填補了傳統業務“轉出”后留下的盈利缺口和市場空位。
工行中間業務發展整體上領先于市場同業,托管、年金、網銀客戶、信用卡、投行、理財、資產管理、貴金屬等新興業務關鍵指標的同業占比也都占據同業首位,突出反映了轉型戰略的“先發”優勢,印證了戰略轉型的實際成效。同時,國際化綜合化發展邁出新步伐,境外機構總資產和利潤增速大幅超過境內機構,充分體現出國際化經營在穩定利潤、分散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綜合化經營子公司對集團的盈利貢獻和戰略協同作用日益提升。
面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未來工行將進一步加快改革創新、優化業務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構建更加精細化、富有彈性的利率管理體系,增強定價管理的科學性和市場適應性,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
一是繼續深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和業務、技術的創新,加快調整優化資本結構,形成資本消耗低、風險控制好、經營效益高、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強的資產業務特別是信貸業務格局。
二是繼續調整優化盈利結構,推進從傳統融資中介向與金融服務中介并存的轉變,形成均衡、多元的盈利增長格局。
三是繼續深化經營結構調整,推進從本土傳統商業銀行向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團的轉變,逐步提高綜合化、國際化業務的資產和盈利占比,形成具有較強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跨境、跨市場的經營格局。
用好增量盤活存量 雙輪驅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新一屆政府高層反復警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并強調不會重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通過“水漲船高”的信貸規模擴張拉動經濟增長。“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成為其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宏觀框架,去杠桿和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成為落腳點。
信貸存量結構調整的一條重要途徑是通過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和加快存量周轉速度,在保持信貸總量有限度增長的基礎上,提高商業銀行服務經濟的質量和效率。在當前金融脫媒加劇、利率市場化加快推進和全社會信貸總量高企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和盤活信貸存量,提高社會資金使用效率是大勢所趨。
姜建清說,目前全社會信貸資金余額已達到68萬億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貸周轉率0.1次,即約縮短貸款平均期限1個月左右,則相當于通過存量周轉多增加貸款6—7萬億元,信貸周轉和結構調整的空間非常大。對工行這樣一家擁有8萬多億貸款的信貸大行來講,如果每年貸款的周轉率提高0.1次,就相當于通過存量周轉增加貸款8000億元。
工行上半年在新增貸款投向即用好增量方面,突出支持了符合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突出支持了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上半年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82萬億元;突出支持了合理的消費信貸需求。與此同時,還綜合運用投資銀行、金融租賃、債券發行、銀團貸款等工具,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姜建清說,今年上半年,工行通過加快存量貸款周轉,創新融資模式,提高了信貸資金使用效率,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一是提高貸款周轉速度有效帶動了貸款累放額增加。今年上半年,工行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4853億元,增長6.1%,比去年同期多增342億元。同時,貸款的累計發放量達到4.34萬億元,同比多發放7446億元,增長約30%。同期,工行貸款累計周轉次數為0.90次,比去年同期提高0.09次。2010年至2012年工行當年貸款累放量分別是新增量的5.65倍、6.82倍、8.02倍,貸款周轉的加快有效帶動了貸款累放額的增加。
二是創新發展了供應鏈融資新模式,“以點帶面”促進社會資金流轉。截至目前,工行依托1324家核心企業拓展了10509家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客戶,不僅實現了1:8的客戶拉動效應,也有效疏導了資金流轉中的梗阻,解開了一些企業的債務鏈。
三是有效支持重點在建續建工程資金需求。上半年,工行通過存量周轉方式累計發放項目貸款3707億元,同比多發放582.3億元,保障了國家重點項目建設資金需求。
四是持續加強風險防控,退出潛在風險貸款釋放低效資金占用。2008年以來工行持續清退轉化各類生產無效率、產品無市場、長期經營虧損企業的貸款,降低低效信貸資金占用,進一步擴大了發放優質貸款的空間。
從資產持有大行逐步向資產管理大行轉變
伴隨著上述宏觀環境、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的改變,以及金融脫媒趨勢的進一步加快,銀行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業界的共識是,唯有因需而變,唯有變革創新,才能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如何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和保持持續的發展能力?姜建清的答案:一是商業銀行要從傳統的融資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務中介轉變,二是由高資本占用型業務向低資本占用型業務轉變。
之于工行,要實現內涵式的發展,需要通過從資產持有大行到資產管理大行的轉變來打破資本的約束,通過客戶結構、渠道結構、業務結構的持續優化來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率。
姜建清說,隨著工行從資產持有大行逐步向資產管理大行轉變,具有資本消耗低、客戶需求大的特點的金融資產服務業務成為重點,其包括理財、基金、代理金融交易、債券承銷、信托、代理銷售、養老金受托、委托貸款、私人銀行等10多項業務。
工行的這種戰略轉型正在不斷深化中。截至2012年末,工行金融資產服務業務的余額已達到7萬億元,金融資產服務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32%。
“我們有過一個統計,在工行的國內個人客戶金融資產分布中,個人儲蓄在其金融資產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現在已降到70%,其余30%是多樣化的金融資產配置,而且這個數值還會持續下降。個人儲蓄占比從95%以上下降到70%才只有8年,我認為將來很快會達到50%:50%。未來個人的資產配置會越來越多元化,工商銀行現在提供4000多種產品,每年增加的產品大約500種以上。”姜建清如是告訴新浪財經。
對于如何從傳統的融資中介向全能型服務中介轉變,姜建清也有新的思考和定位。
比如在信貸方式方面,工行已關注如何做好供應鏈金融服務。因為從每一個核心企業來看,它的上游可能有幾百家、甚至上千家的供應商提供零部件。越先進的企業,它的系統越是開放,有來自各個方面的產品和技術。
姜建清說,“我們逐步開始做好鏈上金融服務,不僅對核心企業服務,還要對上游和下游企業服務,由供應鏈帶動上下延伸,提供不用落地、無縫連接的金融產品。這些都是信貸融資業務轉型發展的體現。”
個人金融業務亦如此。“隨著工行向全能型金融服務中介轉型,服務延伸到信托、保險、租賃、基金、投資銀行等領域,實際上公司供應鏈上下游的發展會帶動個人金融服務的發展。”
跨國銀行的目標是確立在當地市場的競爭地位
一方面是應對新的市場環境加快自身轉型,在競爭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在人民幣國際化和中資企業國際化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時機拓展國際業務,機會和挑戰同時擺在我國商業銀行面前。
不過在姜建清看來,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的兩個要義是始終堅持服務于中國經濟全球化、始終堅持本土化發展方向。
“目前僅僅在海外設點布局并不是跨國銀行建設的要義所在,實現盈利、競爭力和發展質量在當地同業領先,確立在當地市場的競爭地位才是跨國銀行的目標。”他說。
截至目前,工行已經建立了跨越亞、非、拉、歐、美、澳六大洲的海外經營網絡。其已擁有1.7萬家境內機構、近400家境外機構,以及遍布138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630家代理行,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境外機構總資產已達2000億美元,僅這一規模來說在全球1000家大行中排到第100位左右。
姜建清坦承,與一些全球性的跨國銀行相比,工行的國際化程度仍偏低,差距明顯。“應該說,工行跨國銀行建設之路才剛開始,任重道遠。未來幾年是決定工行能否抓住機遇,真正成長為跨國銀行的關鍵時期。”
下一步,工行國際化發展的重點是加快推進境外機構本土化、差異化經營。境外機構結合各自經營特點、資源稟賦和監管環境,進一步明晰經營定位,以最擅長的優勢業務為突破口,不斷提高本土業務比重,在細分市場上創立優勢。同時,加快國內優勢產品的境外延伸,更加有力地支持境外機構形成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服務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和投資往來。
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推進,工行還將加快建設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構建跨境人民幣結算體系,創新發展跨境人民幣貸款和其他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
在產品線上,工行將大力發展清算業務,有重點地發展零售業務,在融資業務領域不斷實現突破。
截至目前,工行人民幣清算網絡已覆蓋至全球近70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量近4萬億元,增長率始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今年2月8日,工行新加坡分行獲得人民銀行正式授權擔任新加坡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這是人民銀行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國家選定人民幣清算行。
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工行在網絡和業務拓展策略上始終堅持戰略并購與自主申設并舉的原則。其中,通過申設方式進入了3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低成本、低風險的穩健網絡擴展。同時,把戰略并購作為推動境外本地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按照風險可控制、成本可接受和機構可整合的原則穩步開展對中小型銀行的收購與整合。
如何理解上述戰略?在姜建清看來,作為工行國際化經營的一部分,海外并購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事情。決定是否進行并購的首要考慮,是戰略協同,而不僅僅是價格。
姜建清說,目前,同中國經濟、貿易、投資關系密切、規模比較大的國家和地區,大概也就五、六十個,而工行也已經基本完成了在這些區域的機構網點覆蓋。所以,未來在區域上會有個別增加,但不是以此為主,主要還是著眼于做優,真正成為一家在本土有影響力的銀行,真正成為中國和當地的經濟、貿易、投資和金融往來的平臺和橋梁。
===============================================================================
以下是新浪財經與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對話摘要:
【關鍵詞】:如何看待利率市場化?
新浪財經:宏觀經濟下行和利率市場化的加速推進給銀行業帶來了哪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工行如何應對正在變化的經營環境?
姜建清:利率市場化并不是簡單的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而是在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管理三個層面,從計劃、行政管理方式向有序的市場行為轉變。
利率市場化改革從客觀上可以提升市場主體的利率敏感性,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有利于優化投資結構,帶動更多的消費增長和民間投資,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銀行作為推動實體經濟穩步前行的助推器,若能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抓住機遇贏得競爭優勢,將成為中國宏觀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受益者。但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將使商業銀行面臨盈利模式、市場競爭和風險管理的全方位挑戰。
一是盈利增長的挑戰。利率市場化后,存貸款利率將由資金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變動頻繁且走向更難預測,經營成本和利息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從一些國家的歷史經驗看,利率市場化改革短期內往往伴隨著利差收窄和波動加大,長期會隨著金融業轉型和資產負債多元化調整到位而逐步穩定在一定水平。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也將對銀行利差收入在短期內造成一定挑戰。
二是市場競爭的壓力。利率市場化深刻改變了金融市場競爭格局,不同銀行由于實力不同、業務結構不同、管理思路不同,反應速度和應對策略也各不相同。一方面,部分銀行為了滿足信貸資產擴張的需要和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依靠上浮存款利率緩解流動性壓力,贏得存款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部分銀行由于貸款議價能力不強,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的價格競爭手段來獲得客戶青睞。
三是風險管理的考驗。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如果缺少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銀行過于強調通過提高貸款利率來彌補風險損失,將導致潛在信用風險增加,信貸資產質量下降。不僅如此,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利率變動更加頻繁,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也顯著增加。
銀行業將逐漸呈現異質化競爭格局
盡管利率市場化改革給銀行業帶來了全方位挑戰,但不同銀行所受影響不同。以美國為例,美國于1986年實施利率市場化,隨后四年中,由于銀行業競爭加劇,相當數量的中小銀行難以生存。與此相反,一些著名的美國銀行依靠經營結構轉型,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經受住利率市場化考驗。由此,不難預見我國銀行業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也將逐漸呈現異質化競爭格局。
一是不同銀行在經營結構上的差別使其面對利率浮動區間擴大時所受的影響不同。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Shibor基準利率地位的不斷鞏固,銀行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會面臨更大分流,銀行的利差水平也會隨著市場波動,資產業務發展、利差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也大為增加。如何突破資產擴張的路徑依賴,構建多元化、可持續的經營結構成為銀行面臨的全局性問題。
對此,工行一直致力于資產結構、收益結構、渠道結構和客戶結構的調整,已為應對未來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做好較充分準備。過去5年,工行通過合理控制信貸等高資本消耗業務規模擴張,大力發展非信貸類業務,資產結構和收益結構實現了明顯優化。
非信貸資產年均增長達到15.5%,超過信貸資產年增長0.4個百分點,至2012年,非信貸資產在資產結構中的比重達到51%。非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年均增長均超過30%,遠高于利息收入和信貸利差收入增長率,至2012年,非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分別達22.2%和20%。持續推進信貸結構優化調整,通過大力發展小企業、個人信貸及貿易融資業務,著力解決風險集中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積極推動客戶結構的優化調整,把提升優質客戶比重作為提升全行競爭力提升和經營轉型的重要目標與手段,不斷集聚全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渠道結構穩步轉型,電子銀行渠道效能大幅提升。
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工行電子渠道的業務分流率達到77%,較2005年提高47個百分點,電子渠道已經逐步成為工行經營的主渠道之一,并與物理網點形成良性互動發展的格局。豐富的客戶和網點資源,先進IT系統支撐的結算、清算能力,強大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以及可信賴的品牌,確保了工行擁有領先同業的吸存能力和最穩定的業務基礎。
二是不同銀行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在面臨利率市場化競爭壓力時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具備良好風險管理能力和成本管理水平的銀行可能會更多地使用價格競爭手段,甚至進行非理性競爭。由于受到自身財務的硬約束,即使一時、一事上不計成本、不講收益地進行所謂競爭,也一定是難以持久的。
對此,近年來工行積極開發建設業績價值管理、內部評級法、資金全額集中等管理系統,實現了通過系統準確計算資金成本、費用成本、資本成本、風險成本等貸款定價的關鍵數據。在此基礎上,工行積極引進RAROC定價模型,開發資產管理系統的RAROC定價功能,實現了RAROC定價的系統控制和授權管理,風險定價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利率管理策略,遵循風險與成本定價原則的同時,注重保持利率管理的彈性,更好地適應了市場競爭需要。
三是創新能力的積累和提升使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時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創新發展是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實現盈利持續平穩發展的根本舉措,是應對各種現實和潛在危機、保持基業長青的根本途徑。
工行通過加快創新,增強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努力走出業務結構和區域結構多元化、資產規模不無限擴張而利潤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過去5年,工行不斷加大對新興業務、中間業務領域的投入和發展力度,較好地填補了傳統業務“轉出”后留下的盈利缺口和市場空位。工行中間業務發展整體上領先于市場同業,托管、年金、網銀客戶、信用卡、投行、理財、資產管理、貴金屬等新興業務關鍵指標的同業占比也都占據同業首位,突出反映了轉型戰略的“先發”優勢,印證了戰略轉型的實際成效。
同時,國際化綜合化發展邁出新步伐,境外機構總資產和利潤增速大幅超過境內機構,充分體現出國際化經營在穩定利潤、分散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綜合化經營子公司對集團的盈利貢獻和戰略協同作用日益提升。
面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未來工行將進一步加快改革創新、優化業務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構建更加精細化、富有彈性的利率管理體系,增強定價管理的科學性和市場適應性,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
一是繼續深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和業務、技術的創新,加快調整優化資本結構,形成資本消耗低、風險控制好、經營效益高、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強的資產業務特別是信貸業務格局。
二是繼續調整優化盈利結構,推進從傳統融資中介向與金融服務中介并存的轉變,形成均衡、多元的盈利增長格局。
三是繼續深化經營結構調整,推進從本土傳統商業銀行向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團的轉變,逐步提高綜合化、國際化業務的資產和盈利占比,形成具有較強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跨境、跨市場的經營格局。
【關鍵詞】如何管理銀行業潛在風險?
新浪財經:銀行業的利潤當期性和風險滯后性的錯配有可能形成陷阱,讓大家在這個領域只看到了利潤,而沒有看到風險。您如何看待目前個別地區和行業出現的風險暴露和不良資產上升?站在銀行的角度,應該如何管理這種潛在的風險?
姜建清:今年以來,受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國內部分行業和部分區域出現了不良貸款管理壓力加大的情況,銀行面臨的風險形勢依然嚴峻。
要防范這樣的風險,首先還是要把握信貸投放的總量和節奏,推進銀行信貸資產平穩適度增長。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通過優化資產的結構來適應實體經濟發展新的需要,因為光有總量還不行,還要注重結構。比如社會關注的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對四類新興產業的支持,個人消費貸款也是今后非常值得關注的領域,當然還要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區域政策。
第三要加快存量貸款的周轉,提高信貸資產使用的效率。
第四還是要加強風險防控,退出潛在風險貸款,釋放低效率資金的占用。
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工行的風險管理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資產質量保持穩定,總體風險可控。從今年一季度的情況看,信貸資產質量仍保持可比同業最優,不良率為0.87%,顯著優于目前國際銀行業3%至5%的平均水平。
今年,工行將加快完善風險管理體制機制,統一全行的信用風險把控標準;加快建立標準化、集約化、專業化的中后臺體系,提高風險防控工作的精確度和有效性;積極探索大數據時代下的信貸變革,加強中后臺數據挖掘和遠程信貸風險監測,完善客戶的全信息流管理。
同時,工行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理財等外部風險向銀行體系傳染滲透的防范,堅持將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作為信貸審批的主要依據,進一步扎緊防范風險的籬笆。在此基礎上,工行堅持審慎的撥備提取政策,撥備覆蓋率持續提升。
今年一季度末工行的撥備覆蓋率達288.12%,這意味著對每100元不良貸款工行就有超過288元的現金儲備,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增強。
【關鍵詞】如何保持利潤可持續增長?
新浪財經:2012年銀行業整體上結束了利潤高增長的時代,在經濟環境日趨復雜、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競爭等環境下,作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銀行,工行的利潤如何保持可持續的增長?
姜建清:一是要通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適應資本監管增強以及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需要,著力構建資本集約型業務新體系,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優化資產結構、收入結構、渠道網絡結構等經營結構。
具體來說,工行正全面推動個人金融、公司金融、機構金融等基礎業務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金融資產服務業務崛起,做優做強金融市場業務;通過推進國際化發展,做強境外人民幣業務,支持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和擴大進出口;通過加快提升綜合化發展水平,在不斷滿足企業和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的同時,擴大市場空間和收益來源,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二是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大力改善金融服務。把改革作為最大的紅利,緊緊抓住影響銀行科學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推動自身各項改革。我們目前正在推進從流程改造、組織機構到業務經營機制的全面深化改革,這將進一步提高集約化運作能力,提高服務效率,壓縮運營成本。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戰略,加快從銀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銀行轉變,在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創新上實現更大突破,創造出更新的金融服務,推出更多智能便捷、貼近客戶需求的電子銀行應用,滿足客戶的服務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
三是堅守風險底線,確保穩健經營。高度重視和防范潛在風險隱患,增強信貸風險防控的前瞻性和預見性。繼續加強對重點調控領域、“兩高”及產能過剩行業、受經濟波動影響較大行業的風險管控。特別是對于產能過剩行業,繼續嚴格控制融資總量,嚴格信貸準入標準,嚴格防范貸款風險。同時,加強集團風險并表管理,提高整體防控風險能力,切實維護國家經濟金融穩定和安全。
【關鍵詞】如何成為有競爭力的跨國銀行?
新浪財經: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過程,將使大型中資商業銀行的海外發展面臨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您在5月份發表的一份署名文章中稱,目前中資銀行僅僅在海外設點布局并不是跨國銀行建設的要義所在,實現盈利、競爭力和發展質量在當地同業領先,確立在當地市場的競爭地位才是跨國銀行的目標。工行在如何實現上述目標上有何規劃和部署?
姜建清:截至目前,工商銀行境外網絡已延伸至39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通過參股南非標準銀行,間接延伸至18個非洲國家,成為境外機構覆蓋范圍最廣的中資銀行;至2013年上半年末,境外機構總資產已達2000億美元,僅這一規模來說在全球1000家大行中排到第100位左右。但與一些全球性的跨國銀行相比,工行的國際化程度仍偏低,差距明顯。應該說,工行跨國銀行建設之路才剛開始,任重道遠。未來幾年是決定工行能否抓住機遇,真正成長為跨國銀行的關鍵時期。
一是要始終堅持服務于中國經濟的全球化。當前隨著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特別是與亞太、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互動融合將不斷增強,貿易結構優化升級也使我國逐步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人民幣跨境使用持續擴大,中資企業“走出去”規模、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等等,都為工行延伸拓展海外業務提供了大量的商業機會,為工行的跨國銀行建設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
下一步,工行國際化發展的重點是加快推進境外機構本土化、差異化經營。境外機構結合各自經營特點、資源稟賦和監管環境,進一步明晰經營定位,以最擅長的優勢業務為突破口,不斷提高本土業務比重,在細分市場上創立優勢。同時,加快國內優勢產品的境外延伸,更加有力地支持境外機構形成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服務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和投資往來。
要抓住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推進的市場機遇,加快建設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構建高效、安全、便捷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體系,創新發展跨境人民幣貸款和其他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在最擅長的領域與國外銀行開展競爭,以人民幣業務為突破,爭取在國際金融體系和金融交易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二是要始終堅持本土化發展方向。目前僅僅在海外設點布局并不是跨國銀行建設的要義所在,實現盈利、競爭力和發展質量在當地同業領先,確立在當地市場的競爭地位才是跨國銀行的目標。
同時還要看到,隨著中國參與國際治理的作用越來越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和期盼不斷提高,同時擔憂也有所增加,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和其他形式的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在這種復雜的外部環境下,更要堅持“平等互惠、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參與東道國的經濟建設,服務好中國與東道國的貿易及投資往來,實現自身發展的本土化、主流化。此外,還要重視戰略并購在推動境外機構本土化、主流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工行近年來成功完成了12次并購,使一些境外機構快速躋身當地主流銀行之列。
三是要始終堅持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線。一家真正的跨國銀行一般擁有一批全球同業領先的業務線。目前工行在境內的零售及公司金融方面的競爭力較強,但在全球市場普遍缺乏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品線。要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后一些跨國銀行創新暫受抑制的機遇期,加快業務創新步伐,集中力量在一些業務領域打開市場突破口,努力在全球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形成較強的全球服務能力。為此,工行將大力發展清算業務,有重點地發展零售業務,在融資業務領域不斷實現突破,同時努力提升交易業務水平。
四是要始終堅持把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放在首位。當前建設跨國銀行最大的挑戰是境外機構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難度遠超想象。在跨國銀行建設中,要認真遵循國際銀行業監管要求,切實做到依法合規經營,在維護境外分支機構公司治理獨立性,滿足市場化運作機制的同時,保證其貫徹母行經營理念和戰略,加強全面風險管理,確保銀行資產安全。
五是要始終堅持依托集團整體優勢。在跨國銀行建設中,中資銀行要發揮好、利用好母行的整體優勢。要重視加強內外聯動,建立“One Bank”的一體化經營格局,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重視科技支撐,搭建全球統一的科技平臺,將母行的管理系統、業務平臺、優勢產品移植延伸至境外,具備條件時還可考慮在全球范圍內集中運作境外機構的中后臺業務,以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和風險防范能力。
目前工商銀行已經建成中國銀行業第一家全球一體化的科技平臺,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全球共享和境內外業務的互聯互通,有力地支持了境外機構加快發展。
六是要重視人才和文化保障,跨國銀行建設的成敗關鍵在于人才建設,在于文化融合。要加快建設既包容多元又強調績效的全球文化,增強全球雇員隊伍的凝聚力,提高當地市場和客戶對中資跨國銀行的認同度和美譽度。
【關鍵詞】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的沖擊?
新浪財經: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有銀行家認為其會顛覆傳統的金融業,您如何看待?大數據時代,面臨互聯網金融這條鯰魚,工行有哪些思考和規劃?
姜建清: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使傳統商業銀行發展的模式面臨新的拐點。工商銀行將順應互聯網金融趨勢,積極推進轉變經營模式,在未來銀行業經營格局中占據領先地位。
不過,雖然第三方支付公司正向銀行傳統的支付中介地位發起挑戰和沖擊,但銀行是集存款、貸款、支付于一體的金融機構,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商業銀行仍然有自己明顯的優勢。如工商銀行擁有4億多個人客戶、400多萬家企業客戶,有長期積累的金融服務經驗,也擁有先進的信息系統。
我們正在研究如何將自己的融資中介功能、支付中介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整合企業客戶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即將投產適合的網絡金融和電子商務產品。并推進工行從傳統的融資中介、支付中介向信息服務中介轉變,建設真正的“信息化銀行”。同時立足提升客戶體驗,重新審視金融產品設計;立足客戶結構層次演進,重新審視金融新渠道、新平臺建設;立足客戶服務效率改善,重新審視銀行在大數據時代的管理模式,從而推動我行的信息化銀行新模式以適應未來的市場競爭格局。